FIRE 无聊的运动

FIRE 是什么 FIRE (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 其实并不是近几年才兴起的概念,只不过是刚好疫情的催化下,给了大家过多的思考人生的时间,一时间又串为热门词。FIRE 族就是提倡省吃俭用,不管是打工或者创业,都要省下一大半的收入而定期定额购买大型 ETF 或指数基金 Index fund,然后事先计算和规划退隐山林之后的年支出,跳脱出现代社会的 Rat race,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这个概念确实很吸引人,两年前我也读过的台版书《財務自由,提早過你真正想過的生活》,还存在的记忆点就是书中提倡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去写 Blog 等副业创造被动收入,然后投资美股或指数基金,用投资的年回报去过退休生活。 预估退休之后的年开销。假设一个月需要 25,000RMB,那么一年则 300,000RMB,如果无任何其他的负债;当然 FIRE 族可能选一个与世无争的地方,需要花费的数字也许更低; 预估财务自由数字。ETF 或指数基金或股票的年化报酬率,FIRE 族喜欢用 4%,假设采用第一点的开销,则这个财务自由数字是 7,500,000RMB; 预估几年可以存到财务自由数字。这取决于个人,可能是 10~20 年,因人而异。 FIRE 的陷阱 未来风云变幻 虽然说指数基金的走势相对于个股和加密货币,是相对平稳的,但是国际形势动荡,什么年代了俄乌还能发生战争,中东也风起云涌——未来会发生什么,韭菜们都不知道。This time is different,正常人的小心脏很难长期 HODL。 低估存到财务自由数字的时间 一般来说,努力工作可以增加工资收入,但是随之而来,消费也变多。正常人很难抵制消费的诱惑。 低估退休后的消费 只考虑平均的通货膨胀率还不够,就比如疫情这几年带来的高通膨就让很多工薪阶级吃不消了。如果 20 年后还想保持一样的生活品质,那么财务自由数字可能 7,500,000RMB 还不太够?这个和省吃俭用是两个概念,因为再省也得消费。 没有考虑人生重大事件 如果你要结婚生子买房,如果你的家人突然生了病…这些都可以把你的计划打回原形,这些事情需要的钱比想象中的多的多。FIRE 的存到财务自由数字的年限动辄五年十年,而人都是会变的,不可能永远都一样的 mentality。而人生或主动或被动,都会有所谓的「重大事件」。 没有考虑人性 当你的周遭的朋友有的创业成功了,或者以某种形式赚了一桶金,你心里会开始发痒并忐忑不安,很难一直过着无欲无求的生活;最后可能重出江湖,却发现刀很钝,已经丧失了赚钱的能力。 忽略中西方差异 FIRE 源自西方,可以看出是很典型的西方思维。各个家庭单位相对独立,财政更是独立;而在遥远的东方,「家族」则往往庞大,过于独立的话甚至会显得「自私」。也许在追求财务自由数字的过程中,已经先输给了文化。 我对于 FIRE 的思考 从一开始接触到 FIRE 的概念觉得它很 sexy,到现在持有的怀疑态度,因为在执行过程中并不是 FIRE 理念中三言两语阐述的那么简单,有很多根本和本地的现实生活环境不搭嘎,更别提所谓的「退休后生活」,言之过早。 「被动收入」的概念固然酷炫,但是主动收入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才是最重要的,没有积累一定的现金流就无法做投资产生被动收入(即使硬要有,也微乎其微)。 我并不认为「省吃俭用」适合每个人。如果这让你觉得快乐,那这个生活方式可以适合你,如果你觉得生活开销斤斤计较很娘炮,那何必。「Frugal」我发现一直是 FIRE 族或者财务自由领域里面的高频词,节约是一种美德,但是个人要定制出属于自己的花销模式,依据个人的不同价值观和消费观,是一种很私人的定义。相比于 FIRE,还有一个 Early Retirement Extreme 族群,就更是极端了。...

February 2, 2024

春节我在山姆会员店买了10000元

一推车满满的商品,一个推车接着一个推车。虽然早就预见这个场景,但亲眼看见了这一幕还是有点震撼。 疫情管控全面放开的报复性消费,似乎把全球的通货膨胀问题都忽略了。好歹山姆超市在本地也算中高端的品牌,但跟免费似的遭到消费者疯抢,也许在早前连停车位都快找不到的情况下,我就应该掉头就跑。 你阿嬷的过年在山姆,连同送礼和自用,还有不知道什么的原因,在这里花了“巨资”。要怪美联储?怪疫情?怪政府?还是要怪自己赚不够多?我都有点糊涂了。 适逢过年期间有一个短暂的学习期间,YouTube的演算法把我带到Ray的财经频道,也许他能帮我安抚一下受伤的钱包,讲讲通胀/美联储的历史。以下我用表格记录一些重要的历史流水。 带着一些问题看历史: 为什么控制通胀是央行的责任? 如果造成通胀的原因是一些不可控因素,那美联储还能靠一己之力把把通胀降下来? Time What happened Remarks 1913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成立 (The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成立 (The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1929~1940 经济大萧条;凯恩斯主义Keynesianism崛起 凯恩斯认为社会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主张采用扩展性的策略,通过总需求增加来促进经济。即政府的每一元支出,就是百姓的每1元收入,通过在社会里流转,给更多的人带来收入;此时美联储并没有起来该有的作用,反而是完全被政府控制,比如配合政府的财政部压低利率,让政府成本更低的发行债券去参与二战。大萧条时代的奶农大量倒牛奶的案例,之前在国内被作为批判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经典案例”,其实真实原因是奶农因为物价下降太多,因为入不敷出在抗议。 1940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和美国总统罗斯福交流颇多,争执也不少。罗斯福并没有在管凯恩斯的理论,但当时二战美国耗费了大量的资源和金钱,所以最终还是有意无意的采用了凯恩斯主义,最终走出了大萧条 罗斯福任美国总统(1933~1945);二战(1939~1945) 1945 美国总统楚门颁布就业法,怕二战后再次经济萧条,以此促进就业,也作为美联储双重责任的一个历史起点;当时大部分的经济学家还是比较支持凯恩斯主义,也就促使政府花大钱,走赤字经济。 楚门任美国总统(1945~1953); 1951 美国和朝鲜的战争导致通胀飙升,美联储又被政府要求降低利率,导致他们无法通过加息来控制通胀,接着就是矛盾的激发。在William Martin的努力之下,签署了协议,得以让美联储独立,获得实施货币政策的权利,为当代Fed奠定了基础。 William Martin任美联储主席 1958 新西兰经济学家William Phillips通过分析数据得出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 失业率越低工资越高,失业率越高工资越低;而美国的Paul Samuelson得出相似理论,把纵轴换成了通胀 – 低失业率对应高通胀,高失业率则对应低通胀。见下图。 1962 肯尼迪总统上任,通过经济学家的曲线,得出了“一定的通胀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的理论,凯恩斯主义如虎添翼,大通胀拉开了序幕;政府采用了“反周期”的财政政策 肯尼迪任美国总统(1961~1963);“反周期”政策:当经济衰退时,政府加大开支和减税,刺激经济;当经济过热时,政府减少开支和加税,抑制通胀。 1963 肯尼迪遇刺,副总统约翰逊上台;约翰逊不管彼时经济顾问的通过加税抵制通胀的建议,执意走赤字经济,多次召见美联储主席Martin,想说服Martin不要加息来控制通胀,但是Martin就是不服软。 1970 尼克松上任美国总统,强行把美联储主席Martin撤职了。 尼克松任美国总统(1969~1974); 1973 经济陷入了一种“滞胀Stagflation”的境地,高通胀伴随高失业率,凯恩斯主义的信徒大傻眼;另一个学派走入人们的眼球,几年前Friedman提出的货币主义,认为货币的多少决定了经济和通胀的走向。 货币主义的观点,例如美联储可以通过加大供给货币来刺激经济(量化宽松);如果经济过热,美联储则可以减少货币供应量对来对应(缩表)。Friedman认为通胀和失业率只是短期的,长期来看会存在一个“自然失业率”,以此解释“滞胀”。 1975 经济学家Shiskin提出观点,将连续2个季度的GDP收缩定义为“经济衰退Recession”。 1977 美国政府通过美联储改革案,赋予美联储双重责任 – 保就业和稳物价;美联储得到了更多的权利。 1979 Paul Volcker就任美联储主席,新官上任三把火,把控制通胀作为美联储的第一要务。他坚持货币主义理论,将之前印的钞票从市场中抽回去,尽管这样做利润会随着市场自由浮动;结果这么一搞,基础利率来到了20%的高点,通胀不降反升。 1980 从1965年飙升的通胀,在1980达到高点,14%。 1983 Volcker没有退缩,坚持货币主义政策,最终控制在5%左右的通胀率,在接下来的40年,再无大通胀。 1965~1982美国70年代的大通胀时代 菲利普斯曲线,src: https://www....

February 7, 2023

Wise(前Transferwise)入金不完全攻略(2021)

很多朋友发现新大陆想小额投资美股,开始体验价值投资的巴菲特白日梦,包括我。但发现开设券商容易,入金困难。办理境外银行卡(如香港或美国)谈不上难,但动辄到上万的存款或者需要亲身到当地办理,则是违背了美股新手小额投资初体验和2020年疫情爆发无法旅行的原则。于是,如果你也捣鼓注册了Transferwise(2021年更名为Wise),却卡壳在入金$20这一个步骤,那么如下的内容也许有点启发。 为入金$20干过的”蠢事“ 支付宝上银汇款(个人跨境汇款产品于2020年12月1日起暂时停止服务,另明确提示:不得用于证券、保险、不动产等资本项目交易) 中国银行柜台汇款(虽可自由购置外币,但是个人无法汇款到Wise所在机构) 让海外的朋友汇款(入金激活的政策必须来自同一人名) 插曲:身边有朋友在2020年上半年通过一顿乱操作,意外的跳过了入金$20并成功激活,享受到了混乱福利期,然而系统很快就修复了漏洞,手慢无。 我在2020年圣诞节12月25日成功入金了$20,用的是全球付的服务。 但是全球付的服务比较昂贵,发现要分享此篇博文,想来回头翻阅之前的汇款记录和手续费太无趣,干脆今日2021年4月23日汇款个小额$500,分享下具体的手续费情况和(再一次)体验。 登陆Wise,增值USD账户,选择debit或者credit card都可以,都会跳转到你绑定的全球付卡HKD Mastercard,几番周折,只能键盘敲下$477,因平台手续费需扣$20.99。 (另,发现近期wise登陆不用科学上网了?) 全球付也收到出账记录。 注:我的Wise完全按真实情况注册申请,中国护照,中国地址,中国电话。于是,收不到这张绿油油的卡。听说全球付入金会有封号风险,请各位谨慎行事,目前我个人入金4次还未湿鞋。 整体花费情况。一个字:贵。 不好玩。

April 25,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