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入流的人生解决方案

记录一些探索,然后觉得做一个网站比较屌而已

无路之路 Book notes

这本书写给迷失在「正确」道路上的一代人,特别像我这种对传统观念抵触的人,翻书的过程中频频点头。 「无路之路 The Pathless Path」的概念来自于 David Whyte 的书《The Three Marriage》。无路之路是一种悖论,我们连看都看不清楚这条道路,却又是一种冥冥之中的盲信,让人既害怕又期待。无路之路是预设之路的另外一种选择,它代表欣然接受不确定与不安。在这个你和我都要当乖乖牌的世界里,是一种对冒险的召唤。 大部分人都追求功名,而无路之路是一种脱身之法。让你离开一个追求超前进步的人生,转而专注于活着的人生——不为别人而活的人生。 人生难免一开始要学会怎么玩这场功名的游戏,但总有时候当你和那些商业领袖共处一室,你感觉到困惑和格格不入,你从未好好思考过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许他们也没好好想过)。 典型的人生历程里,在 35 岁前,预设就是毕业、工作、恋爱、结婚、买房、生子…但是对于剩下的人生,大多都没有脚本。那些唠叨之外的事情,很少人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作者的父亲总把工作排在第一位,作者起初难以理解,希望父亲能够多给予陪伴。后来他来明白,他的父亲也不愿意总是工作,只是别无选择。 踏上无路之路,或者辞去现有的工作,并不代表你逃避工作或者想轻松度日,而是利用父母给你的条件或者你的才能去造福他人。无路之路更注重于做有意义的事情,好好地活过一遭,尽管偏离传统轨道总会遭别人指点。 现代社会给人提供了多种就业路径,我们总是忍不住挑一条有肯定结果的路(比如上班 3 个月后就有可预见的稳定高月薪收入的工作),而不愿意或者没有勇气去弄清楚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离开所居住的城市去外地工作,是一种无路之路,因为你离开了安全泡泡,不知道在另外一个城市工作和生活会碰到什么挑战;去外地工作一段时候之后,也许体验了些许人生百态,你又有了新的想法,可以再次走向下一个无路之路。拥抱不确定性是一件持续的事情。 作者以在名企麦肯锡工作过和打拼过的经历告诉大家——成功的无底洞。麦肯锡只是他迈向更大成就途中的一站,仅此而已。你永远可以更成功,追求更好的地方。但是,你有没有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作者透过描述开车去见他外公最后一面的场景,让他「透过失去」,思考自己一直以来以工作为生活中心的问题。当时我的外婆在最后一段日子,我却在大学里准备考试,想想都觉得可笑…按部就班地读书,工作,就业没什么毛病,但是你的生命中有其他更重要的东西。 德国历史学家 Max Weber 发现,「资本主义精神」难以在信奉「传统主义」工作心态的社会中扎根。在他的观点里,传统主义者对工作的看法,就是人只要工作到能维持目前生活方式的程度,一旦达到这个目标,就不再工作。但现代社会除了为了满足个人所需而工作,还出现另外一种情况——为了满足期望而工作。 两千多年前亚理斯多德时代的希腊,人们完全把工作视为必要之恶。生活的主要目标是 Eudaimonia,字面意思就是「幸福 Happiness」。亚理斯多德认为,沉思的越多,就越幸福。深思,是世界上最值得做的事情之一,至少重要性肯定比「赚钱的人生」高的多。 回过头看工作里最有意义的时刻,无非是那些迎接挑战,解决问题,做到了自己原本做不到的事情而反馈到自己内心的愉悦感。钱赚的再多都会觉得无聊,我喜欢工作,更长期的,更多的还是追求解决问题和学习新技能,如果能如此工作那便足够。如果有人想控制你的时间,只是跟你说你这样可以赚更多,我想叫他回家吃屎。 Austin Kleon 说过,「创作的本质就是不确定,就是在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的状态前进」。找出人生新的道理,也差不多是这样。 为了做更多想做的事,拥有更大的弹性,也更能掌控自己的人生,作者选择「自由接案」,由此回答了「工作少一点,收入少一点,会怎么样?」的这个问题。「自由接案」可以是一种解决方案,也可以有其他的呈现方式,但寄人篱下,为别人打工,很难做的如此潇洒。理想的方案之一仍然是「创业」,做自己的公司,做您的供应商总行吧? 德国哲学家 Josef Pieper 提出,人们错将闲暇当成偷懒,工作视为创造。人们积极投入工作,但却很少停下来静静思考,到底想要建立什么样的世界?闲暇应该是「一种灵魂的状态」,还是「一种投入真实世界,听闻,观看及沉思默想等能力的表现」。很多习惯工作多年的人而言,即使刚刚踏入自雇的行列,但脑子里还是住着一个小主管,一不工作就浑身不对劲。 Millerd 在投入自己的工作的时候,不像之前那样有固定的上班时间,而忘了或者不在乎是礼拜几,因为自己想做的事情给予他能量,而不是在消耗。他与工作有了不同的关系,这份想做的事情和薪水也许没啥关系。 不确定的不适感 + 求知欲 > 确定的不适感 求知欲,是对世界的美好和潜在可能,敞开心扉的状态。当你有求知欲,你忍耐现状的必要性就会下降,担忧也会下降,更愿意去探索新的东西,放手一搏。有些事现在不做,以后也不会做了。 资深的企业管理人员 Mohit Satyanand 和妻子度蜜月,度着度着也不回去了,脱离了世俗眼里的那份「真正的工作」。对于大半辈子都在职场打滚的人,兼职的薪水肯定比不是全职的,「但也够用了」。暂别工作的决定,很有可能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人一旦呼吸到自由的空气,就很难再回去糟粕之地,哪怕回去了,也不是长期的,总会想法设法继续「不工作」的旅程。并且重拾求知欲,学习新的东西,捣鼓 HTML 网站,写作,追英超,徒步,陪伴重要的人,探索新的和世界的连结。 作家 Venkatesh Rao 提出「定点 Fixed points」概念,定点就是无论如何你都要达到的目标。最常见的就是买房。定点的问题在于,需求并不真实来源于你独自个体本身的需求或者渴望——而是这个社会给你强加上去的。所以,并不是说定点不好,只是你的定点没有必要和其他人一样。好好思考自己的定点,活出自己的人生就够了。 钱,其实是我们拿生命能量换来的东西。—— Vicky Robin 《Your Money or Your Life》 NBA 球星杜兰特为了一枚总冠军戒指,离开了呆了 9 年的球队,转投向一支更有可能夺冠的球队,而夺冠之后,他并没有因此满足,反而过的不好,一直在寻找这一切的意义。哈佛教授 Dr....

September 15, 2025

不对称陷阱 Book notes

非常难啃的一本书。 真正的知识或者有价值的经验往往是在真实的风险中学到的,而不是在远离风险的环境中取得。 Nassim 的身份也 Skin in the game,他虽然有法国国籍,但是对法国身份没有认同,不喜欢用法国护照。他觉得对希腊文化有羁绊,所以他之前经常用希腊护照;而现今移民美国,亦按照美国的规矩来缴纳税务,也是一种切肤之痛。他并不欣赏那些拿绿卡享受美国福利的富人,一出事就走人。 打工人(大部分)没有 Skin in the game,创业家才有 Skin in the game。如果想创业,在打工的时候就要有老板思维,碰到问题时刻想着「如果我是生意的所有人,我会怎么做?」承担那份风险,才配得上那份收获。 风险参与的重要性——亲身去体验风险,才能真正学习。不要陷入理论,没有绝对的安全,不冒险才是最大的冒险。过度的规避风险,会导致系统性的脆弱性。放下对抽象安全感的追求,认真去做有意义的事情,去活出自己的不对称人生。生活本是一场没有剧本的冒险。 这边书让我们学习和思考,如果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现实中,做出最佳决策。 古代凯撒大帝亲自上战场,获得一众士兵的肯定,大大降低了不对称风险;但如果将领制定了风险策略,但死的是士兵,那不对称风险则高。比如投资公司,高管制定的风险策略失败了,导致纳税人和员工丢了饭碗,但他们却能领取高额的赔偿金,那么这就是不公平的现实,非常不对称。 做生意自己要 Skin in the game,亲自参与投资、决策、运营…才能知道好坏,可以及时做出任何调整。想获得收益,自己就得承担风险。几年前做外贸,想的「服务贸易」,对于「赚钱」这件事,绝对是个馊主意。 在工作中,思考谁是决策者,谁是风险承担责?如果你在打工,你有 Skin in the game?如果你在创业,你有 Skin in the game?之前做外贸和德国人的合作中,其实我并没有 Skin in the game,所以做着做着像是在打工。不论对错,只是思考你的目的是什么? 例如肿瘤科医生在做手术的时候,身负着「5年存活率」的指标,很有可能将对病人最好的切除手术(如果手术不顺利,病人可能直接挂掉)不做,而转而建议做放射治疗,以求稳定达到「5年存活率」的指标,这样医生就没有 Skin in the game;类似于公司的职业经理人,求稳而不是想和公司共存亡。 没有切肤之痛的人,不应该参与任何决策。 例如教育部长,负责某一个地区的教育政策,是不允许自己和家人持有外国护照的。如果教育实施不善,他的子女也要一起承担教育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不是可以一走了之,这样对社会才公平,也令教育部长会尽心尽力地对待这份工作。 「多数服从少数」,这个世界是由顽固的少数人,把意愿强加在大部分人身上来运作的,大部分人是「无所谓的」。例如我去参加德国公司的会议,会议上会仅仅因为我一个中国人而采用英文作为会议语言,这样虽然不是效率最大化,但是提升了公平性和稳定性。 Lindy effect 指出,对于外表华丽、昙花一现的东西,会随着时间慢慢褪去虚假的外表,还原出本质;存在愈久的东西,自然有他存在的意义。 投资股票也要 Skin in the game,如果抱着随便买买很好玩的心态,赚也不会赚很多;下意识的真枪实弹的投入,代志才会比较大条。

September 14, 2025

ED 的大酱汤 #05

Epigallocatechin-3-gallate 绿茶素,只有抹茶有,很厉害。 478 呼吸法,吸气-屏气-吐气的时间,启动你的副交感神经,降低血压。吐气的时间比较长,刺激迷走神经。 Andrew Henderson 提出了一种「Global Citizen Sandwich 全球公民三明治生活方式」,即在不同地方 bank, live, invest,深耕「地理套利」。他为了自己的理念退出了美国国籍,以躲避全球征税。简单来说就是——在不同的国家,分别选择最优的银行、生活和投资环境。 Reputation is currency, relationships are long-term leverage. 你=你+你的环境。换个环境,也许你就不用那么卷,也许你就更能珍惜自由。也许远程办公其实一种小众方式,你在干什么,你在哪里生活,你和谁生活,才是最紧要的。 对吃酸奶不要有太多健康上的期望,因为益生菌有效成本很有限。 Live active culture 活性益生菌,live and active cultures in food, particularly yogurt, refers to the beneficial bacteria that are present and actively fermenting the food。 CFU 数量,听听就好,制作出来的时候有一定多的数量,但是经过再加工,留下来的 CFU 数量就没那么多了。 菌株名称 Strain name。Bifidobacterium lactics BB-12,整个名字都很重要,只有前面 2 个都不行。 A Big Mac does not cost $3.99, It costs your health; Netflix does not cost $17....

September 9, 2025

Die with Zero Book notes

温馨提醒:这本书比较适合中高收入人群。 作者 Bill Perkins 是一名成功的对冲基金经理,且在美国,人更注重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自己死之前过得够爽就好了,所以书里的观念和东方的储蓄观念也许背道而驰——他提供了一种以个人幸福为导向的财富管理方式。 Perkins 认为,人不应该过度注重于积累财富而忽略了金钱的真正价值——为生活带来快乐和丰富经验的价值。书中不只是谈理财方法,更是对生活哲学的探索,活在当下,充分享受人生。Live your life to the fullest. Earning and earning money is to be able to spend it on the experiences that make your life what it is. 人生就是体验的加总。把钱花在体验上,比花在物质上,来的更快乐。 例如,一个年轻人选择放下手边的工作,背上背包环游欧洲。此举在国内的世俗观念里,可能会被干三代。但是从体验人生的角度来看,这次旅行也许提供了无法衡量的价值——新的文化体验,自我发现,宝贵的回忆…而这件事,当你到了 40 岁的时候,是不太可能去做的(就是完全不可能)。 老生常谈的问题是「死之前要存多少钱才够?」,这个问题不妨 Reframe 成另外一种方式「死之前,怎么花费我的生命活力,才是最好的方式?」 src: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QA27U_K_UE&t=61s Grow the richest life. Rich means rich in experiences, in adventures, in memories. Life can be extremely fickle. 要过好自己的人生,考虑「金钱」,「时间」和「健康」三个维度。肖年的时候有时间没钱,老的时候有钱没身体。最困难的是人生中段位,各方面都还可以,但是因为传统观念的束缚,很容易绑在工作上面,而忽视了自己健康——无法规律健身,然后老了经常跑医院,人生会很无趣。Everyone’s muscles atrophy with age. 肌肉有时间还是要练。还有旅游这件事,传统观念觉得你应该延迟享受。但是!Actually delaying gratification is helpful only to a point....

August 21, 2025

一周吃 30 种植物性食物 be like...

07/15 - 07/22 记录食物种类 30 种。 土豆,洋葱,纳豆,地瓜,糙米饭,青椒,姜片,紫菜,豆皮,麦片,番茄,上海青,木耳,包菜,胡萝卜,杏鲍菇,藕片,小白菜,白芝麻,菜花,四季豆,芹菜,玉米,白萝卜,蓝莓,苹果,水蜜桃,胡桃,红椒,柚子。 过去的一周,几乎都在香港度过,出差旅程中,本想先达到营养师推介的 20 种植物性食物,但不料达成 30 种这么轻松。下一周应该不会记录了,怕进步太快。 我坐在香港机场地板上码下这段文字,未来的 5 天里,呆在马尼拉,预计还有常见植物性食物还会有:三色藜麦,黄豆,鹰嘴豆,黄瓜,花椰菜,奇亚籽,车前粉,亚麻籽粉…不写了,怕太强。 配图和主题没什么关系…出差途中,难免要吃一些主流食物;只不过看见餐点,有意识的限制猪肉,极度限制牛肉的摄入。肠道健康就靠你了。

July 22, 2025

The Simple Path to Wealth Book notes

Collins 主张极简投资,分享的几个投资大道至简的道理,也是 一如既往 反人性的。 市场会不定期的崩坏(引起恐慌抛售)。比如 2000 年互联网泡沫、08 年金融危机、911、Covid…没人能预测到这些事件,而往往就是这些事件推进了历史进程。别人都在抛售你还买吗?买! 市场永远都会自己修正,永远。 市场长期来看都是向上的,只不过从短期的视角也许会跌跌撞撞。 市场(也许特指美国市场),是无一例外的最好的投资标的。 往后的 10 年,20 年,50 年仍然会有经济衰退或崩坏等等,但只要你做好准备并在市场里待得够久,你就能赢过绝大多数人。最难的是精神层面上要过这一关。 每次的市场倒塌,都是另一个绝佳的买入机会。 Simple is good. Simple is easier. Simple is more profitable. 这本书站在普通人的角度,主打一个 Simple,投资要很简单,很无脑。Collins 根据他自己的切身经验给出投资建议,算是讲真话,说人话的 博主。关于指数基金,他直言不讳地只推荐 1 个 VTSAX1 和 1 个 VBTLX2,没了。 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洗脑——Youtuber,Blogger,股票基金经理,交易所,新闻邮件,自媒体等等。其实正确的投资道路没那么难。他们总是制造焦虑和恐慌。值得信赖的博主就很重要。 这本书还是有照顾到全球的读者。比如有三章是只给美国读者的,涉及到不同地区居民的税务情况等等,我就略过了。 ETF 是 Inflation hedge,规避通胀带来的风险;债券 Bond(你借钱给政府或公司)是 Deflation hedge,和股票是相对的,规格通缩带来的风险。购买了债券,You are loaning money to a company or government agency。一点点通胀是健康的,能有效的推动经济发展。 Collins 提醒要小心券商平台收取的(手续)费用。例如我使用的 IBKR,交易手续费应该是 0.37 USD 每一笔,很低啦。但作为美国人,Collins 首推的是 VTSAX 和 VBTLX,都是很低的 Expense ratios,0.05%。但是要求最低 3K USD 的最低投资额。...

April 30, 2025

执行长日记 读书笔记

今年过年期间听了 Morgan Housel 在 The Diary Of A CEO 这档播客的 一期节目,马上就注意到了主持人 Steven Bartlett。顺手一查,这个 podcast 是欧洲最受欢迎的播客之一,而且这家伙才 32 岁!几个月前在香港赶机场快线的时候,路过诚品书店,我便顺手买了这本书,才对 Bartlett 的不明觉厉到理解更多。Bartlett 写这本书的动机很纯碎也很真诚。他的语言没有花里胡哨,我很佩服他化繁为简的功力。他提出的观点、举出的案例和书写的每一条法则都浅显易懂,切中要害。 人生的五个桶子 你知道什么——知识。在学校,大学学到的,比如英语,外贸条款、流程; 你能做什么——技能。知识得到应用,比如从事外贸行业; 你认识谁——人脉。工作中认识了谁,自己公司的,其他公司的,客户,供应商等等; 你拥有什么——资源。有了以上,你的资源就越来越多了; 外界对你的看法——声望。你的 reputation。 这 5 个桶子是有顺序的,按正确顺序装满你的桶子,但我不是很同意这个顺序,我认为 3,4,5 都是可以一起慢慢装满的。持续不断的拓展人脉,丰富的资源,良好的声望。 如果当我们碰到产业被别人颠覆或者公司倒闭等事件,我们的人脉、资源和声望有可能归零;但只有知识和技能是别人拿不走的,是可以让你细水长流的。 犹如 纳瓦尔宝典 书中分享的类似理念,如果把你丢到一个陌生的国家,你可以在 5~10 年内重新致富,因为已经习得了致富这一种技能。这代表 Naval 的前 2 个桶子装的很满。 若你想学习某事,阅读相关资料;若你想理解某事,撰写相关文章;若你想精通某事,教会别人。 — Yogi Bhajan 不论任何领域,想加快学习曲线的话,「切肤之痛」是重要的心理工具。想了解 Web3,就去买 NFT;想练健身,就去找个教练;想学做生意,那就真的投点钱给他干下去。真枪实弹拿钱或者社交资本去做赌注,不管结果好坏,让自己产生「切肤之痛」,你就学的最快。人类行为更容易为了避免损失而受到驱使,而非追求利益,这就是「损失规避 Loss aversion」。所以,不妨为自己创造一些可能会失去的(能承受的)筹码。 若你想精通某事,就公开去做,并持之以恒。好像我的 blog 就有点这个意思。我的写作在学生时期非常平庸,如果还能持之以恒地一直烂下去,好像也算是一种厉害。 当今的一些作家或者创作者,都为自己建立了义务,必须持续思考、写作和分享。Just do it. 想让对方的大脑保持活跃,并接受你的观点,一开始回应时,不能先陈诉反对意见。比如不要以「我不同意」或「你做了」来开场,而是要运用你们的共通点来慢慢扭转。 「学会不争辩」是一个重要的沟通技巧,能在你在工作和生活中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让对方感觉「被听见」,在回应时让对方感觉到「被理解」。 改变他人想法的关键是找到彼此的共同信念或动机,让他们保持开放的态度来看待(并逐渐接受)你的观点。 提问比起陈述,更容易引人思考;以二元的是非问句提问,答案如果回答「是」,会让人心理上更接近理想的自己而做出肯定的回答。比如,「今天,你吃蔬菜了吗?」,「你愿意和我一起去体验生活吗?」,有机会可以创造正向的行为。 你所相信的,基本上是基于某种形式的第一手证据。其实,证据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无关紧要,人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偏见,主观上认定是否能接受证据为真。 当一个人获得与原本信念不同但强度较高的反证据时,信念就会有所改变;所以如果你要说服别人,试着去植入新的证据。 别再说自己还不够格,还不够好或者不值得。当你开始尝试不够格的事情的时候,就是成长的开始。 人有时候会对潜在重要的资讯视而不见,就是因为受到「认知失调 Cognitive dissonance」的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相互抵触时所发生的冲突感。比如,吸烟的人就是认知失调——抽烟的行为和抽烟有害健康的证据相抵触和矛盾,抽烟的人用各种方式来合理化自己的行为,比如他们认为「我只是偶尔抽抽」或「人生这么累,抽一根是会死哦」。认知失调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生活在矛盾的价值观之中,这也很可能阻碍了我们在本来应该改变的时候不敢去改变,错过了咸鱼翻身的机会。 人如果一旦认定了某个信念,即使是错的,大脑也会孜孜不倦让你觉得你是对的。如果投入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结果证明是浪费时间,那么认知就是开始失调,我们便会想法设法地证明自己是正确的,以此来减轻失调的矛盾和压力。 这个时代,变化只会越来越快,我们得做好准备,让自己认识失调的事情会变的频繁,有些你认为不合理的事情会变多,所以,谦虚点,正面地去看待那些奇特的想法。...

April 1, 2025

ED 的大酱汤 #04

99% of effort is wasted. You learned the value of hard work. 现在小孩在学校很辛苦,功课很多,大家心里明白学的大部分作用不大。但只要不是以结果为导向的学习,就是有意义的——起码学到了 hard work 是什么感觉、不放弃是什么感觉。拼命学,努力工作,增加碰到「尾部事件」的概率。 We need to build a sterling reputation and keep building it. 旅行的意义,也许从来不只是为了到达某个地方,而是在这些微小的相遇中,看见一个更大的世界,同时,也重新看见自己。— Zaya 追踪 S&P 500 的指数基金 ETF VOO 罗马数字 5=V,OO就是00,所以 VOO 其实就是 500 的意思。 有句古话:地理即命运。你呆在哪里对你的影响很大。小孩在哪里受教育对她成长影响很大。 You have to suffer, you have to struggle, you have to endeavor, you have to do those hard things and work through it. I don’t love every day of my job....

March 29, 2025

Millionaire Teacher 读书笔记

简体中文译者可能暂时想不到更好的中文书名了吧…这个书名真的挺烂的。 授子以财,不如授子理财。别把财富直接给到下一代,而是要教会他们理财的概念先。 债券就是你向政府或公司发放的贷款。长期来看,债券的收益不不像股票那么高,但是比较稳定。最稳定的债券就是高度工业化国家发行的政府债券,而像可口可乐、沃尔玛等跨国公司的公司债券风险则会略微高一些。 可考虑建立一个合理的投资组合:股票市场指数基金 + 债券市场指数基金。随着年龄增长,增加债券市场指数基金的比例。 债券可以为你的投资组合保驾护航,在市场动荡的时候不至于让你跌到谷底——提供了降落伞的作用。 比如先锋旗下的全美债券指数 BND,这种债券指数可以引入投资组合。股票指数是用来驱动增长的,而债券指数用来稳定整体表现的。在那种长周期的股票熊市的时候,他的表现甚至可超过单纯的股票投资。但这只是基于历史的数据分析,如果你看的时间段不同,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这只是投资的一种思路而已,是否采用看个人。 指数基金和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简称 ETF)有点不同,他们像是出生在同一个王室中的同卵双胞胎。比如,先锋 500 指数基金 VFINX,是一只包含 500 只美国大盘股的指数基金,他仅对在先锋开设账户的美国人开放,买卖亦不收取佣金;ETF 则不同,他像股票一样在交易所交易。先锋标普 500 指数 ETF 例如 VOO,收益几乎和先锋 500 指数基金一样,因为两者都持有相同比例的相同股票,但年费率不同。 「全球化」你的投资账户,比如可以做本国股市指数基金 + 全球股市指数基金 + 债券市场指数基金。在每年的时候做一个比例再平衡。 关注「小的可以忽略」的收费,往往这些微不足道的费用,会在整个投资周期让你少收益几万元!例如我在交易所做出的每笔交易是否产生费用,产生多少费用,我好像都没个概念… 投资的最好时机就是现在,在股市呆的时间越长越好,毕竟你以后不会比现在更年轻了。 投资开始的早的人比那些投资晚但是投入资金多的人,收益率更高。 别掉进 GDP 增长的陷阱。在 2008 - 2016 期间,大国(新兴国家)的 GDP 增长显著,但是如果你买了这个期间的股票市场指数基金,你反而是亏的。发达国家为投资者创造的回报要好过新兴国家。 无论是投资杂志还是财经博主,为了卖更多份杂志或者赚取更多流量,往往会采取更耸动的标题,吸引更多的人。不然其实正确的投资理念也就三两句话——要买就买指数基金。听起来真的很无聊… 高回报率是危险的警报,特别像币圈一些新创公司 Fintech 的投资回报,往往只是一时。人总是很容易被一夜暴富的美梦冲昏头,但是在漫长的旅途中,成功没有捷径,复利需要时间,别走迷路了。 真正的有钱人或者生活有保障的人,是拥有足够的资金或退休金或资产,可以提供两倍于国内中等家庭所得的水准。

March 29, 2025

Portfolio 饮食

听说 Portfolio 饮食 可以降低胆固醇,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 网上的饮食法五花八门,而且很容易在演算法的加持下越陷越深。 想起之前读的 How Not To Die,那本书也在讲植物基 Plant Based 饮食。半信半疑的态度,尝试 Portfolio 饮食不到一个月,好像还真的效果显著? 麻痹的,看来前几年疯狂吃鸡蛋真的是不对的? 生酮、无麸质、低碳…请滚。 Items 2025-03-15 2024-07-03 2024-02-08 2023-09-01 2022-04-28 Standard 总胆固醇 CHOL 5.15 5.8 6.1 6.24 5.42 <5.2mmol/L 甘油三酯 TG 1.55 2.02 <1.7 低密度脂蛋白 LDL 3.12 4.22 4.23 4.12 <3.37 载脂蛋白A1(APOA1) 1.27 1.28 1.00~1.60g/L 载脂蛋白B(APOB) 0.86 1.43 0.60~1.20g/L Portfolio 和 Dash 饮食异曲同工,强调蔬果和谷物,但没有要剔除红肉,只是建议少吃。搞不好我再吃下去血压也会有所改善。 Project 什么东西?再说一遍 王牌豆浆 降血脂豆浆 = 30g 大豆(黄豆/黑豆)+ 10g 燕麦 + 10g 亚麻籽粉 + 5g 车前子壳粉。亚麻籽和车前,煮完豆浆再加 膳食纤维 燕麦、燕麦麸皮、亚麻籽粉、车前子壳粉,达 35g 蔬果汁 西芹、羽衣甘蓝、胡萝卜、圣女果、苹果…基本上是乱加,有什么加什么,200g 人生伴侣 Blender 破壁机,食物秤 最在意的蛋白质 鸡,鱼,虾,豆类,动植物比=1:1,每天只要 75g 即可;每周 2 次深海鱼,三文鱼、青花鱼;鸡蛋看心情吃不吃蛋黄 豆类蛋白质 豆腐,豆干,鹰嘴豆,纳豆,毛豆 蔬菜 绿色蔬菜每天 500g,午餐晚餐各 2 个拳头;番茄、菠菜、生菜、西兰花、泡菜、洋葱;根茎类蔬菜如山药,南瓜,玉米 优质碳水 土豆、地瓜、全麦面包、糙米饭、杂粮饭;精细米面少吃 水果 苹果,橙子,柚子,莓果,每天不超过 200g,比如 100g 蓝莓 + 1 个小苹果 少吃 少吃红肉,每周不超过 2 次,每次小于 100g 不吃 不吃肥肉、牛奶、内脏、黄油、猪油、烘烤零食,注意每日纳摄入量少于 2300mg(5g 盐),限制加工糖、甜点 乳制品 无糖酸奶、无糖豆奶、燕麦奶、杏仁奶、巴旦木奶(主要是偶尔想喝个拿铁) 零食 无盐坚果,黑巧 85% 以上,种子类的零嘴 饮品 每天喝 Marfuga 特级初榨橄榄油、黑咖啡 1~2 杯/天、绿茶、甜菜根粉、羽衣甘蓝粉 补剂 维生素D (IU1000) + K2, 维生素B族,辅酶 Q10,镁 应酬吃什么 盯着优质蛋白 + 绿色蔬菜吃,躲酒 成功路上绊脚石 就是午餐!在菲让菲佣帮忙早上做菜;在国内,貌似中午的食堂还可以接受 小巧思 便携奶粉袋,装入亚麻籽粉 + 车前子壳粉 + 奇亚籽,纤维铁三角,随时泡水喝 又再一次推翻我之前的理论...

March 1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