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入流的人生解决方案

记录一些探索,然后觉得做一个网站比较屌而已

执行长日记 读书笔记

今年过年期间听了 Morgan Housel 在 The Diary Of A CEO 这档播客的一期节目,马上就注意到了主持人 Steven Bartlett。顺手一查,这个 podcast 是欧洲最受欢迎的播客之一,而且这家伙才 32 岁!几个月前在香港赶机场快线的时候,路过诚品书店,我便顺手买了这本书,才对 Bartlett 的不明觉厉到理解更多。Bartlett 写这本书的动机很纯碎也很真诚。他的语言没有花里胡哨,我很佩服他化繁为简的功力。他提出的观点、举出的案例和书写的每一条法则都浅显易懂,切中要害。 人生的五个桶子 你知道什么——知识。在学校,大学学到的,比如英语,外贸条款、流程; 你能做什么——技能。知识得到应用,比如从事外贸行业; 你认识谁——人脉。工作中认识了谁,自己公司的,其他公司的,客户,供应商等等; 你拥有什么——资源。有了以上,你的资源就越来越多了; 外界对你的看法——声望。你的 reputation。 这 5 个桶子是有顺序的,按正确顺序装满你的桶子,但我不是很同意这个顺序,我认为 2,3,4,5 都是可以一起慢慢装满的。持续不断的拓展人脉,丰富的资源,良好的声望。 若你想学习某事,阅读相关资料;若你想理解某事,撰写相关文章;若你想精通某事,教会别人。 — Yogi Bhajan 不论任何领域,想加快学习曲线的话,「切肤之痛」是重要的心理工具。想了解 Web3,就去买 NFT;想练健身,就去找个教练;想学做生意,那就真的投点钱给他干下去。真枪实弹拿钱或者社交资本去做赌注,不管结果好坏,让自己产生「切肤之痛」,你就学的最快。人类行为更容易为了避免损失而受到驱使,而非追求利益,这就是「损失规避 Loss aversion」。所以,不妨为自己创造一些可能会失去的(能承受的)筹码。 若你想精通某事,就公开去做,并持之以恒。好像我的 blog 就有点这个意思。我的写作在学生时期非常平庸,如果还能持之以恒地一直烂下去,好像也算是一种厉害。 当今的一些作家或者创作者,都为自己建立了义务,必须持续思考、写作和分享。Just do it. 想让对方的大脑保持活跃,并接受你的观点,一开始回应时,不能先陈诉反对意见。比如不要以「我不同意」或「你做了」来开场,而是要运用你们的共通点来慢慢扭转。 「学会不争辩」是一个重要的沟通技巧,能在你在工作和生活中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让对方感觉「被听见」,在回应时让对方感觉到「被理解」。 改变他人想法的关键是找到彼此的共同信念或动机,让他们保持开放的态度来看待(并逐渐接受)你的观点。 提问比起陈述,更容易引人思考;以二元的是非问句提问,答案如果回答「是」,会让人心理上更接近理想的自己而做出肯定的回答。比如,「今天,你吃蔬菜了吗?」,「你愿意和我一起去体验生活吗?」,有机会可以创造正向的行为。 你所相信的,基本上是基于某种形式的第一手证据。其实,证据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无关紧要,人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偏见,主观上认定是否能接受证据为真。 当一个人获得与原本信念不同但强度较高的反证据时,信念就会有所改变;所以如果你要说服别人,试着去植入新的证据。 别再说自己还不够格,还不够好或者不值得。当你开始尝试不够格的事情的时候,就是成长的开始。 人有时候会对潜在重要的资讯视而不见,就是因为受到「认知失调 Cognigive dissonance」的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相互抵触时所发生的冲突感。比如,吸烟的人就是认知失调——抽烟的行为和抽烟有害健康的证据相抵触和矛盾,抽烟的人用各种方式来合理化自己的行为,比如他们认为「我只是偶尔抽抽」或「人生这么累,抽一根是会死哦」。认知失调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生活在矛盾的价值观之中,这也很可能阻碍了我们在本来应该改变的时候不敢去改变,错过了咸鱼翻身的机会。 人如果一旦认定了某个信念,即使是错的,大脑也会孜孜不倦让你觉得你是对的。如果投入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结果证明是浪费时间,那么认知就是开始失调,我们便会想法设法地证明自己是正确的,以此来减轻失调的矛盾和压力。 这个时代,变化只会越来越快,我们得做好准备,让自己认识失调的事情会变的频繁,有些你认为不合理的事情会变多,所以,谦虚点,正面地去看待那些奇特的想法。 不冒险将是你的最大风险。你必须冒着失败的风险,才有机会成功。你必须冒着心碎的风险,才能去爱。你必须冒着被批评的风险,才能获得掌声。你必须冒着平凡的风险,才能达到非凡的成就。在生活中逃避风险,很可能就此错过了生活。 「品牌宣传更关乎于其无用的荒谬特点,而非有用的实用特质;你最荒谬的一面,道尽关于你的一切。」 Marketing 的荒谬性尽管奏效,但是非常难去量化,所以就像行销和品牌建立的诸多层面一样,你要么相信,要么不信。少数相信荒谬的力量并实践的人,几乎都是公司创办人;如果是职业经理人,通常会规避风险,万一花了钱做广告效果又不好,他们会脱裤烂。 做品牌要慎防「习以为常」,大脑有习惯化的过滤系统,为了让你的声音和讯息被听见,得用不重复、不被过滤和不传统的方式说故事。 所谓的「心理登月 Psychological moonshot」,就是利用心理学的力量,达到顾客满意度的大跃进。 「心理登月是相对较小的投资,却能大幅改善人的感知。」 攻心为先,投资于感知相比于投资更实际的东西,更加有效率和经济。例如: 洗手液的制造商在产品中添加薄荷脑,只为了让使用者手部产生一些刺激感,让他们觉得产品很有效; 达美乐披萨创造了外卖的追踪器让客户清楚知道自己订单的进度,消费者不是想要订单更快送达,而是降低订单送达的不确定性; 咖啡店采用集点计划赠送免费一杯咖啡,越接近点数的时候,消费者就会越频繁购买咖啡。 「我们的真相不在于亲眼所见,在于我们选择所相信的故事。」...

April 1, 2025

ED 的大酱汤 #04

99% of effort is wasted. You learned the value of hard work. 现在小孩在学校很辛苦,功课很多,大家心里明白学的大部分作用不大。但只要不是以结果为导向的学习,就是有意义的——起码学到了 hard work 是什么感觉、不放弃是什么感觉。拼命学,努力工作,增加碰到「尾部事件」的概率。 We need to build a sterling reputation and keep building it. 旅行的意义,也许从来不只是为了到达某个地方,而是在这些微小的相遇中,看见一个更大的世界,同时,也重新看见自己。— Zaya 追踪 S&P 500 的指数基金 ETF VOO 罗马数字 5=V,OO就是00,所以 VOO 其实就是 500 的意思。 有句古话:地理即命运。你呆在哪里对你的影响很大。小孩在哪里受教育对她成长影响很大。 You have to suffer, you have to struggle, you have to endeavor, you have to do those hard things and work through it. I don’t love every day of my job....

March 29, 2025

Millionaire Teacher 读书笔记

简体中文译者可能暂时想不到更好的中文书名了吧…这个书名真的挺烂的。 授子以财,不如授子理财。别把财富直接给到下一代,而是要教会他们理财的概念先。 债券就是你向政府或公司发放的贷款。长期来看,债券的收益不不像股票那么高,但是比较稳定。最稳定的债券就是高度工业化国家发行的政府债券,而像可口可乐、沃尔玛等跨国公司的公司债券风险则会略微高一些。 可考虑建立一个合理的投资组合:股票市场指数基金 + 债券市场指数基金。随着年龄增长,增加债券市场指数基金的比例。 债券可以为你的投资组合保驾护航,在市场动荡的时候不至于让你跌到谷底——提供了降落伞的作用。 比如先锋旗下的全美债券指数 BND,这种债券指数可以引入投资组合。股票指数是用来驱动增长的,而债券指数用来稳定整体表现的。在那种长周期的股票熊市的时候,他的表现甚至可超过单纯的股票投资。但这只是基于历史的数据分析,如果你看的时间段不同,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这只是投资的一种思路而已,是否采用看个人。 指数基金和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简称 ETF)有点不同,他们像是出生在同一个王室中的同卵双胞胎。比如,先锋 500 指数基金 VFINX,是一只包含 500 只美国大盘股的指数基金,他仅对在先锋开设账户的美国人开放,买卖亦不收取佣金;ETF 则不同,他像股票一样在交易所交易。先锋标普 500 指数 ETF 例如 VOO,收益几乎和先锋 500 指数基金一样,因为两者都持有相同比例的相同股票,但年费率不同。 「全球化」你的投资账户,比如可以做本国股市指数基金 + 全球股市指数基金 + 债券市场指数基金。在每年的时候做一个比例再平衡。 关注「小的可以忽略」的收费,往往这些微不足道的费用,会在整个投资周期让你少收益几万元!例如我在交易所做出的每笔交易是否产生费用,产生多少费用,我好像都没个概念… 投资的最好时机就是现在,在股市呆的时间越长越好,毕竟你以后不会比现在更年轻了。 投资开始的早的人比那些投资晚但是投入资金多的人,收益率更高。 别掉进 GDP 增长的陷阱。在 2008 - 2016 期间,大国(新兴国家)的 GDP 增长显著,但是如果你买了这个期间的股票市场指数基金,你反而是亏的。发达国家为投资者创造的回报要好过新兴国家。 无论是投资杂志还是财经博主,为了卖更多份杂志或者赚取更多流量,往往会采取更耸动的标题,吸引更多的人。不然其实正确的投资理念也就三两句话——要买就买指数基金。听起来真的很无聊… 高回报率是危险的警报,特别像币圈一些新创公司 Fintech 的投资回报,往往只是一时。人总是很容易被一夜暴富的美梦冲昏头,但是在漫长的旅途中,成功没有捷径,复利需要时间,别走迷路了。 真正的有钱人或者生活有保障的人,是拥有足够的资金或退休金或资产,可以提供两倍于国内中等家庭所得的水准。

March 29, 2025

Portfolio 饮食

听说 Portfolio 饮食 可以降低胆固醇,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 网上的饮食法五花八门,而且很容易在演算法的加持下越陷越深。 想起之前读的 How Not To Die,那本书也在讲植物基 Plant Based 饮食。半信半疑的态度,尝试 Portfolio 饮食不到一个月,好像还真的效果显著? 麻痹的,看来前几年疯狂吃鸡蛋真的是不对的? 生酮、无麸质、低碳…请滚。 Items 2025-03-15 2024-07-03 2024-02-08 2023-09-01 2022-04-28 Standard 总胆固醇 CHOL 5.15 5.8 6.1 6.24 5.42 <5.2mmol/L 甘油三酯 TG 1.55 2.02 <1.7 低密度脂蛋白 LDL 3.12 4.22 4.23 4.12 <3.37 载脂蛋白A1(APOA1) 1.27 1.28 1.00~1.60g/L 载脂蛋白B(APOB) 0.86 1.43 0.60~1.20g/L Portfolio 和 Dash 饮食异曲同工,强调蔬果和谷物,但没有要剔除红肉,只是建议少吃。搞不好我再吃下去血压也会有所改善。 Project 什么东西?再说一遍 王牌豆浆 降血脂豆浆 = 30g 大豆(黄豆/黑豆)+ 10g 燕麦 + 10g 亚麻籽粉 + 5g 车前子壳粉。亚麻籽和车前,煮完豆浆再加 膳食纤维 燕麦、燕麦麸皮、亚麻籽粉、车前子壳粉,达 35g 蔬果汁 西芹、羽衣甘蓝、胡萝卜、圣女果、苹果…基本上是乱加,有什么加什么,200g 人生伴侣 Blender 破壁机,食物秤 最在意的蛋白质 鸡,鱼,虾,豆类,动植物比=1:1,每天只要 75g 即可;每周 2 次深海鱼,三文鱼、青花鱼;鸡蛋看心情吃不吃蛋黄 豆类蛋白质 豆腐,豆干,鹰嘴豆,纳豆,毛豆 蔬菜 绿色蔬菜每天 500g,午餐晚餐各 2 个拳头;番茄、菠菜、生菜、西兰花、泡菜、洋葱;根茎类蔬菜如山药,南瓜,玉米 优质碳水 土豆、地瓜、全麦面包、糙米饭、杂粮饭;精细米面少吃 水果 苹果,橙子,柚子,莓果,每天不超过 200g,比如 100g 蓝莓 + 1 个小苹果 少吃 少吃红肉,每周不超过 2 次,每次小于 100g 不吃 不吃肥肉、牛奶、内脏、黄油、猪油、烘烤零食,注意每日纳摄入量少于 2300mg(5g 盐),限制加工糖、甜点 乳制品 无糖酸奶、无糖豆奶、燕麦奶、杏仁奶、巴旦木奶(主要是偶尔想喝个拿铁) 零食 无盐坚果,黑巧 85% 以上,种子类的零嘴 饮品 每天喝 Marfuga 特级初榨橄榄油、黑咖啡 1~2 杯/天、绿茶、甜菜根粉、羽衣甘蓝粉 补剂 维生素D (IU1000) + K2, 维生素B族,辅酶 Q10,镁 应酬吃什么 盯着优质蛋白 + 绿色蔬菜吃,躲酒 成功路上绊脚石 就是午餐!在菲让菲佣帮忙早上做菜;在国内,貌似中午的食堂还可以接受 小巧思 便携奶粉袋,装入亚麻籽粉 + 车前子壳粉,随时泡水喝 又再一次推翻我之前的理论...

March 16, 2025

More Morgan Housel

春节期间,不免俗地又要应付父老乡亲。和他们讨论今年生意又有多困难,市场又有多不好之外,不如躲进车里,听一期 Morgan Housel 的博客。老家虽无聊,但秉承 Obstacle is the way 的理念,地处深山,刚好是另外一个契机可以脑力激荡。 从 The Psychology of Money 被 Housel 圈粉后,再到后来的 Same as Ever 永恒不变的智慧,无意刷到和 Andrew Huberman 和 Steven Bartlett 的这两期博客,简单记录关于 Housel 关于金钱、财富、工作、生活、自由的「更多」。 「I view it in a negative sense of the people who work to get money so hard that it takes a physical toll on their body. 」 这说的不就是旧世界的人吗?那些人总是在应酬。然而,Health 和 Happiness 在一杯又一杯黄汤中难以衡量…所以,失败的人就失败了,成功的人赚到了财富,等老了就用这些金钱在跑医院。 金钱只是一个工具而已。金钱本身并不会让你更快乐,但是通过金钱可以间接地让你快乐,比如花钱去旅行,购物等等,因为获得了体验。再比如得了一个彩票的时候很爽,但是很快就不快乐了,因为你只是幸运而已,多巴胺分泌完就转瞬即逝。金钱存在银行户头里面会很快乐,因为那给了你自由。 普通人想像 Mark Zuckerberg 或者 Elon Musk 那样成功,却不知道一个扎心的事实——成为他们那样的人几乎是不可能的,很多人只看到了他们事业的成功,但如果成为他们,意味着要全盘接受他们的一切——无休止的工作、缺少陪伴家人、情绪健康压力、社会责任…无法想象他们一天是怎么度过的。说远的例子也许比较极端,但看看你身边的赚的还不错的那些人,茶余饭后的那些人,也许他们正在服用精神类药物。 富兰克林罗斯福在他五岁的时候,跟他妈妈说他讨厌生活里的很多规则和规定。然后她妈妈就跟他说明天开始你不需要按这些规定做事,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第二天,富兰克林还是做了那些平常应该在做的事情,区别是——他更快乐了。  所以有时候并不是说不想努力工作,只是不想要别人来教我怎么工作,这样心里更爽一些。You just won’t get any happier if your work is completely tied to boss’s whims....

February 5, 2025

持续买进 Book notes

🎨 Impressions 书名 Just Keep Buying 俗又有力,已经很切入要害地阐明这本书想表达什么,所以读完没有什么太多惊喜,但仍不失为一本投资的入门好书。如果说 Morgan Housel 的 The Psychology of Money 更多的是探讨人性,那么 Nick Maggiulli 这本书更多的是则重在提供客观的数据分析,引导读者形成自己的投资策略。 对了,Nick Maggiulli 不推崇 FIRE,有点意思。 ✍️ Quotes & Excerpt 相较于历史证据的刻骨铭心,恐惧心理对人们行为的影响力更大。—— Jeremy Siegel 📒 Summary & Notes 一、别因为投资降低生活品质 储蓄 = 收入 - 支出 降低支出的确可以达到增加储蓄的目的从而有更多的钱用于投资,但有其内在的限制。如果收入相对很低,那裤子勒得再紧都是没意义的。 犹如肥胖减重,可以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来改善。这两个哪种效果显著?人的身体最终会适应体力活动的变化,并据以调节其能量消耗。所以运动虽然有很多好处,但是对于减重的效果似乎因为人体的进化或者调节而受限。长期性的改善饮食才更重要。 所以,网上常有人在计算每天省下一杯咖啡的钱用于投资,还用指数级别的数字去计算「可能」得到的收益,简直是扯蛋。 每天的咖啡能够增进工作专精度,本身这件事就很值得了,也带来了些许幸福感,哪怕是在上班路上的星爸爸买的。 控制支出固然重要,比如不必要的奢侈品,但没必要舍弃你的拿铁咖啡。 二、怎么花钱比较没有罪恶感 两倍法则 The 2x Rule 「每当我想花大笔钱在某项东西或某件事时,我必须也拿相同金额来投资。」 这是书中介绍的一种方法用于克服花钱的罪恶感。在消费的同时也等额投资了生财资产,如果不愿意投资等额资金,说明这个消费行为不是很明智,也许也就没有想消费了。 听起来很有趣,但我累死累活好不容易在海外开账户,出入金也没有很方便,不像天龙国人只是动动手机几分钟的事情;况且,本来投资就有自己的 DCA1 计划,如果因为一些消费频繁入金,则容易打乱投资计划或者变得复杂。 所以,消费的时候可以简单地扪心自问:购买这个东西是否有益于长期满足感? 罪恶感也容易随着收入增加,支出难以控制地增加的时候产生。支出一旦增加,收入降低的时候就很难降下来了…书中建议可以存下加薪额的 50%,其余的部分就去享受生活吧。 但这个战术比较适合打工人,不适合创业者。创业者的现金流往往起伏很大,用任何数字来界定如何消费感觉都是在骗自己。 所以,该花的要花,不该花的不要花。这句话真是又土又有道理。 三、年轻人还是认真工作吧 根据资料,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平均花了 32 年才积累起他们的财富。创业者创办企业的平均年龄是 40 岁,因为他们拥有两样年轻人缺乏的东西——经验和资金。那么这两样东西怎么来的呢?答案很简单——传统的职涯路线。 但是,不能只是做一个无脑的打工人。不论通过什么途径增加主动收入,比如出售你的时间,技能等等。这些都是「暂时」的性质。你的所得都应该尽可能用于投资于更多的生财资产,日后换取自由。 「把你所得的 20% 存起来」是很容易误导人的。因为人们的所得会历经时日而波动,不可能所有人都做得到相同的储蓄率。我们如果有能力存更多的钱,就应该存更多,没有就更少。不应该使用静态不变的法则,因为我们的财务总是在波动的。刚步入社会的新鲜人如果全部所赚的都只能维持生计,那还有什么屌好存的。简单的说:把你能存的都存起来。...

February 4, 2025

ED 的大酱汤 #03

个人对时间自由的掌控,对幸福感影响很大。 怎么买飞机票最便宜 周二 13 点以后买 周三 0 点以后 周日 8 点前/ 22 点后 周五晚上的最贵别买 旺季提前一个月订票 淡季提前一星期订票 别一直查!查的次数越多,大数据给你涨价 当今人类社会,仿佛被注入兴奋剂,演化成一个效能机器利图最大化发挥自己的功效。—— 韩炳哲《倦怠社会》 Sometimes it’s just important to be completely in solitude, with the own thoughts and nothing else. —— Melody gochisousamadeshita 「ご馳走さまでした」 在日本餐厅吃完的时候离开讲的。 对于痘肌 远离奶制品,尤其低脂脱脂的牛奶 远离甜食 少吃精细米面,主食尽可能吃糙米杂粮 酸奶是可以喝的(但不喝为妙) 植物奶可以喝,比如豆奶,燕麦奶 辣椒本身不致痘,但是已经有痘痘会让痘痘严重 咖啡少喝 别乱喝养生茶比如祛湿茶,基本没用 熬苦瓜藤的水喝,但因为太凉了可以隔 3 天喝一次 I am just content where I am now. 满足于现状,以前觉得有点消极,但是在充满刺激的现代社会,知道什么是「足够」也蛮不容易的。 WFH 在大多数行业是不可行的,或者说效果是不好的。WFH 在家办公,这其实算是一种福利,也是近几年比较流行的一种生活方式罢了。 VC-backable VS lifestyle business 前者是要烧钱来达到高速增长,后者是自身的资源达到稳健的增长。前者不一定比后者风光。...

January 25, 2025

Wabisabi 侘寂 读书笔记

侘寂 Wabisabi 是在追求一种完美的不完美生活的生活态度。我坐在客厅随手往左边拍了一张照片,努力在想我和家人的生活在如此取景框里是否符合——实用,简单,美,有故事。 尽管在设计之初尽了最大的力气,但生活过一段时间后,生活的动线、储物、空间规划、灯具、电器…都不是「完美」的。 一切都是不恒常,不完美与不完整的。 不完美却不是一种妥协,不完美不是通往完美之路中间的某一点。不完美就是一种状态、一种定格,不完美也还不赖… 我们的不完美造就我们的独特,我们的独特造就我们每一个人的美。 侘寂是关于事物在它们最自然、最真实的状态。 侘寂是一种感觉。一种了悟、一种连结、想起生命本身的变幻无常与不完美本质。 侘寂代表了一种宝贵的智慧秘藏,重视平静、和谐、美和不完美。它鼓励你尽你所能,但不是为了追求不可及的完美目标而残害自己。侘寂允许你成为你自己。 完美是无法达到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向外扩展,跳脱我们的舒适圈,迎接更大的冒险。当向外扩展不成功时,并不是一种失败,因为我们也有所得。向前失败就是一种进步。 没有结束、完成或是完美。学习就是学习,没有终点。 Wabisabi 是独属于日本的一种美学,促成这个国家在最令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提供沉静、简单与美的时刻。 一个侘寂启发的世界观,能帮助我们在混乱的世界中带来平静。 据说韩日世界杯的时候,日本方很少拉高音量去沟通——这是平静地沟通的力量。技巧娴熟、温和的态度也可以造就强而有力的沟通。 没有人是完美的。当我们接受了彼此的不完美,我们的关系就会深化。 日韩食品的业务创立一年多,我犯了很多错误。完美的不完美之良性循环。 制定你自己的步调。一个侘寂启发的世界观允许我们用感觉的方式生活。不用太在意其他人的想法,又或者是我们应该根据其他人的想法来思考。我们应该更关注什么才是对自己最重要的。不断地问问题,前进,根据生命的起伏,有时候快,有时候慢。 世界上没有单一的完美生涯道路,只有一条我们边走边兴筑的道路。前几年兴起的数字游民绝对是有意义的,但不适合所有人,甚至不适合绝大多数人,远程工作也是。 你的心对美的反应,是侘寂的精髓。问自己,你可以用你的生涯创造什么样的美? 过度繁忙时,会感受不到侘寂,这个时候就需要调整,花时间寻找美。 采用 .lu 域名的网站当成个人网站并不完美,这并非我的真实姓氏,但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我的姓氏,我逐渐接受并喜欢上了这种不完美;我在注册 email 的时候,早前苦于 first.last 格式的地址被注册掉了,现在觉得 eddymlyu 的地址是属于我自己的独特,好像也蛮屌。

January 8, 2025

ED 的大酱汤 #02

想学习一门新语言最大的阻碍并不是已经过了学语言的年纪或者没有天分等等,而是害怕犯错、怕丢脸而已。让自己不舒服才能最快学习。小孩学语言快只是因为他们不怕犯错。 看 YouTube 土法炼钢,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式,就是在课程/教练以后还能自己学习的心态很重要。 I do want a la carte. 单点 If that isn’t a hell YES, then probably it is a NO. 读书的 Tips 用手指指着你读的地方,反而更容易集中精神阅读,而且更快;另,心里不要默念。 Sometimes if the philosophical book is very challenging and requires a lot of metal effort. The only reason to read non-fiction is to change your life in some way, is to become smarter in some way, is to improve yourself in some way. I am feeling invigorated already....

January 7, 2025

ED 的大酱汤 #01

猛兽从来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 鲁迅 进化过程是痛苦的,成为特别的那种人难免遭受异样的眼光。 成为务实的理想主义者。把不差钱的当成任何事情的心态,都是愚蠢,自我欺骗,甚至是自大。 一个人距离专家的距离,并不是本科的四年学习,而是几本书的距离而已。也许三天读不完三本书,但是一个月的时间也足够了。读了三本书你也超过了 99% 的人。大部分人都没耐心读完这些书。要成为聪明的外行人,最懂行的外行人。 中国属性也许是一个王炸,别去摒弃它。因为这就是我,不用去成为外国人而掩盖自己的属性,我有别人没有的东西。和韩国人做生意恰恰因为我是中国人才有机会,如果是韩国人我还做不了。为什么想成为平平无奇的外国人呢?头壳坏掉。 「工作和日常」这个维度不错。广为流传的「工作和生活」虽然朗朗上口,但是生活 Life 包含了家庭,个人和工作。 旅行为自己提供一个在日常生活中也许永远找不到的,绝佳的观察世界的角度和寻找真我的窗口。旅行的真正意义——真正地与不同的地方和人建立联系,并由此搭建与自己内心的链接。旅行是一个人可以送给自己的最佳的教育资源,它与你护照上的印章多寡无关:它关乎你 在旅途中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你想要成为的人。 —— Jarod Zhang 关于 「旅行」 台湾独立乐团 Vast & Hazy 有一首歌的一句歌词「最低门槛的人生解决方案」让我觉得莫名厉害,「人生解决方案」刚好也是我的 blog 想聊的事情。 American already have like a preconceived notion, of how Asian American are. I mean, not everybody…I’m generalizing but people go like…They are bad drivers, they have small dicks and they are good at math. There is severe congestion at the port, with accumulated pending cargo awaiting transshipment to the final destination....

December 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