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 的大酱汤 #03
不必太在乎成功人士的其他方面,并不是所有成功人士都是早上四点起床去健身,巴菲特也天天喝可乐吃麦当劳。你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活出你自己的样子。 Mark Manson’s guide to insane success Have a contrarian idea Be correct about that idea Execute on it massively 要成功最难的不是工作,大部分人都可以努力工作,而是要有一个逆向思维 contrarian idea。 It is the willingness to question widely-held assumption 广泛的假设, it is the ability to look at alternatives or opportunities that most people can’t be bothered with. It is the ability to adopt unpopular beliefs and then stick to them when people start making fun of you. Because the real world is much messier....
Wabisabi 侘寂 读书笔记
侘寂 Wabisabi 是在追求一种完美的不完美生活的生活态度。我坐在客厅随手往左边拍了一张照片,努力在想我和家人的生活在如此取景框里是否符合——实用,简单,美,有故事。 尽管在设计之初尽了最大的力气,但生活过一段时间后,生活的动线、储物、空间规划、灯具、电器…都不是「完美」的。 一切都是不恒常,不完美与不完整的。 不完美却不是一种妥协,不完美不是通往完美之路中间的某一点。不完美就是一种状态、一种定格,不完美也还不赖… 我们的不完美造就我们的独特,我们的独特造就我们每一个人的美。 侘寂是关于事物在它们最自然、最真实的状态。 侘寂是一种感觉。一种了悟、一种连结、想起生命本身的变幻无常与不完美本质。 侘寂代表了一种宝贵的智慧秘藏,重视平静、和谐、美和不完美。它鼓励你尽你所能,但不是为了追求不可及的完美目标而残害自己。侘寂允许你成为你自己。 完美是无法达到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向外扩展,跳脱我们的舒适圈,迎接更大的冒险。当向外扩展不成功时,并不是一种失败,因为我们也有所得。向前失败就是一种进步。 没有结束、完成或是完美。学习就是学习,没有终点。 Wabisabi 是独属于日本的一种美学,促成这个国家在最令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提供沉静、简单与美的时刻。 一个侘寂启发的世界观,能帮助我们在混乱的世界中带来平静。 据说韩日世界杯的时候,日本方很少拉高音量去沟通——这是平静地沟通的力量。技巧娴熟、温和的态度也可以造就强而有力的沟通。 没有人是完美的。当我们接受了彼此的不完美,我们的关系就会深化。 日韩食品的业务创立一年多,我犯了很多错误。完美的不完美之良性循环。 制定你自己的步调。一个侘寂启发的世界观允许我们用感觉的方式生活。不用太在意其他人的想法,又或者是我们应该根据其他人的想法来思考。我们应该更关注什么才是对自己最重要的。不断地问问题,前进,根据生命的起伏,有时候快,有时候慢。 世界上没有单一的完美生涯道路,只有一条我们边走边兴筑的道路。前几年兴起的数字游民绝对是有意义的,但不适合所有人,甚至不适合绝大多数人,远程工作也是。 你的心对美的反应,是侘寂的精髓。问自己,你可以用你的生涯创造什么样的美? 过度繁忙时,会感受不到侘寂,这个时候就需要调整,花时间寻找美。 采用 .lu 域名的网站当成个人网站并不完美,这并非我的真实姓氏,但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我的姓氏,我逐渐接受并喜欢上了这种不完美;我在注册 email 的时候,早前苦于 first.last 格式的地址被注册掉了,现在觉得 eddymlyu 的地址是属于我自己的独特,好像也蛮屌。
ED 的大酱汤 #02
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大部分都水到离谱,所以你真的没有必要去担心自己的能力不够,或者胜任不了工作之类的。再厉害的人也常常是边做边学,再光鲜亮丽的行业背后常常都是漏洞百出。大家都是在虚张声势,只不过是非常默契的互不揭穿罢了。一罗翔 Western therapy doesn’t work on Eastern mind. — Beef Netflix How do you like them apples?! Apple 表示呛声,怎样。 我带 Alexdandru 去 SM 喝咖啡,他点了一个 half half,意思就是一半咖啡一半奶,作为罗马尼亚人,他应该没有乳糖不耐受吧。我问他他是否是一个 Xenophile,他点点头。或许我也是。 人类永无止尽的欲望,像膨胀不止的恶疾,茶毒今日,侵蚀明天。 Korean, Gyopo 侨胞, people living outside the home country, have lost touch with their Korean roots. Derek Sivers on How to live Your cost of living will be hardly more than local eggs and vegetables. If you need money, be an investor....
ED 的大酱汤 #01
猛兽从来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 鲁迅 进化过程是痛苦的,成为特别的那种人难免遭受异样的眼光。 I am feeling invigorated already. 肚子饿了一阵子,第一口咬下碳水的感觉。 成为务实的理想主义者。把不差钱的当成任何事情的心态,都是愚蠢,自我欺骗,甚至是自大。 一个人距离专家的距离,并不是本科的四年学习,而是几本书的距离而已。也许三天读不完三本书,但是一个月的时间也足够了。读了三本书你也超过了 99% 的人。大部分人都没耐心读完这些书。要成为聪明的外行人,最懂行的外行人。 中国属性也许是一个王炸,别去摒弃它。因为这就是我,不用去成为外国人而掩盖自己的属性,我有别人没有的东西。和韩国人做生意恰恰因为我是中国人才有机会,如果我是韩国人我还做不了。为什么想成为平平无奇的外国人呢?头壳坏掉。 「工作和日常」这个维度不错。广为流传的「工作和生活」虽然朗朗上口,但是我认为生活 Life 包含了家庭,个人和工作。 为自己提供一个在日常生活中也许永远找不到的,绝佳的观察世界的角度和寻找真我的窗口。 旅行的真正意义——真正地与不同的地方和人建立联系,并由此搭建与自己内心的链接。旅行是一个人可以送给自己的最佳的教育资源,它与你护照上的印章多寡无关:它关乎你 在旅途中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你想要成为的人。 —— Jarod Zhang 关于 「旅行」 台湾独立乐团 Vast & Hazy 有一首歌的一句歌词「最低门槛的人生解决方案」让我觉得莫名厉害,「人生解决方案」刚好也是我的 blog 想聊的事情。 American already have like a preconceived notion, of how Asian American are. I mean, not everybody…I’m generalizing but people go like…They are bad drivers, they have small dicks and they are good at math. There is severe congestion at the port, with accumulated pending cargo awaiting transshipment to the final destination....
逆转发炎体质 Book notes
书中把众多体质化繁为简,分为「平,虚,湿,痰,瘀,结」六大类型。但体质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处于无时无刻在变动的状态。体质受遗传、社会环境、自然气候、劳逸情况、精神状态、药物和饮食等因素的影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到某个地方居住一段时间后,不同的气候环境和饮食习惯,都会呈现出不同的体质。这解释了我为什么在德国和日本喝冰啤酒无敌,但是回国后喝凉的就容易肠胃不舒服。 透过饮食调整,保持适当运动,保证规律作息和情绪管理等,都可以影响自身的阴阳平衡来改善部分的体质。 这本书让我改善了对「中医」的看法。「中医」主打一个说不清楚…之前总觉得和玄学沾边,但有时候中医能治疗你的疼痛让你又半信半疑。但人生美妙的地方就是有的时候说不清楚。德国的草粉药很盛行,在海德堡亦有药事博物馆,其中和中医有极其相似的地方。草药不是中国的唯一,原来古老的智慧都有相通之处。 虚性体质分为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四种。 比如阳虚,吃冰凉的食物后感到不适,大便软烂,四肢冰凉,且常见的疾病就是「慢性腹泻」,长期容易落塞,这正中 D先生的下怀。D先生原本肠胃虚弱,自 covid 后肠胃被进一步攻击。 体质的六大类型是渐进严重的,一虚再虚后面就恶化变成了「湿」了。 湿性体质又分为「湿寒」和「湿热」两种。例如容易腹泻就是属于偏寒性的慢性发炎,其根本原因是免疫系统低下所造成的。人在过度疲倦,压力太大或睡眠不足都容易出现这些慢性发炎的症状。 湿热体质特征:脸上容易出油、冒痘痘,时常口干涩; 湿寒体质特征:容易腹泻,身体沉重,四肢冰凉,气血不通。 D先生脸上容易冒痘痘,属于上焦燥热的症状,本身又湿寒,于是就成了「上热下寒」,寒热夹杂的体质。 于是,「湿寒」和「湿热」傻傻分不清楚,D先生觉得自己都有中招一点点,但总觉得湿寒多一些,不如就把奖杯颁给「湿寒体质」吧。 中医在治疗这些慢性发炎疾病上,是在根本上去调理免疫机能,而非像西医根据表征去(短期)治疗,这是二者最大的区别,也是这本书能洗我脑的原因。 有一种免疫疾病叫雷诺氏症 Raynaud’s disease,会影响小血管,通常包含手指和脚趾末端,引起局部的麻木。一开始会变白,发紫,后血液进入变回红。看到这里,D先生又怀疑自己得了这种病。中医治疗上偏向补气,用疏通气血的方法来改善。 痰湿体质是身体长期堆积湿气,气血不顺,身体没有代谢出去,造成痰湿,常见的症状有懒惰不想动、喉咙常有卡痰感、消化不良、大便黏黏的不成形、肠胃不舒服等。 这里的「痰」并不只是指咳嗽的痰,还包括血管里过多的脂肪还有水肿,都可以称为「痰」。 肥胖痰湿的体质,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机会明显大于非痰湿体质。这类族群大部分都是脂肪丰厚,体型肥胖的状态。 看到了这里,D先生感觉自己又朝「痰湿」进军了。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这里的「脾」通常泛指现代医学的「胰脏」,胰脏分泌的消化酵素,负责将食物转化为营养元素供给身体消化吸收;「后天」则是出生后摄入的养分。所以,脾(胰脏)在后天的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发挥重要的作用。「脾胃」涵盖了整个消化功能,和气血运转,水的代谢密切相关。痰湿严重时,就会影响脾胃功能。 预防三高可以借鉴「低GI饮食法」,摄取原型谷物、高蛋白、新鲜蔬菜和糖分不高的水果为主,尽量减少血糖的波动。 有些慢性病药物其实是多余的,像是降胆固醇,降血压,降尿酸等的药物,都是可以通过中药治疗而逐渐减少西药的用量。 D先生此时麒麟臂发作,点了一杯山楂冰美式后,想稍微思考下如何调整自己的饮食和心态。虽然抱有迁徙的幻想,但是 D先生还是多生活和工作在闷热和潮湿的城市。既然目前迁徙只是痴人说梦,况且身体开始报警,开始认清现实,活在当下,老老实实地调理身体。
做自己的生命设计师 Book notes
也许想翻开这本书的人,大概是因为人生有卡住的感觉。比如虽然赚了更多的钱,却不比从前快乐;比如以为出国工作很酷,其实内心饱受煎熬。 现实的生活总和想象里的大相径庭。 作者给了一个很有趣的四个角度—人生仪表盘。也许可以用来套套你目前的生活。也许填满了你就开心了。 健康最重要所以排在最基层,包括身,心,灵。「灵」难理解的话,可以问问自己「生命中是不是少了什么东西?」。3/5 爱,包含付出的爱和接受的爱。3.5/5 游戏是无关于收益的活动—纯玩,注意,工作就到工作,不是游戏。2/5 工作,4.5/5 设计人生或者设计生命是什么鬼?就像是法拉利流线型的车身,或者 Macbook Air 的工业设计,让人看了就觉得「嗯,就是他了」。好的设计让产品脱颖而出,人生也一样,可以通过好的设计让你活的更爽。试着用设计师的思维 Design thinking 去看待目前的工作和生活。 设计人生并不是要推翻现在的工作和生活,破釜沉舟或者创业或者干嘛。而是不改变重大结构的情况下,优化目前的人生,去做微调从而达到理想的样子。 比如经常出差的工作会缺失陪伴小孩的时间,那么在回家陪伴小孩的时候就会更加珍惜和她的点滴。 人生的设计需要很多 重拟reframing 的过程。人生(永远)无法事先做完美的计划。人生不只有一个解决方案,没有标准反倒是一件好事。比如「你以后要做什么」,重拟后变成「你以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也许设计人生比「财务自由」更重要。因为如果财务自由了但还是不快乐有什么用?如果过上自己理想的生活,就算没有财务自由也很 ok。这样一想,财务自由虽然还是「非常重要」,但也没「那么重要」了,那只是一个里程碑罢了。 热情是良好的人生设计带来的结果,不是源头。 「热情」是试过之后才会出现的东西,追寻你的热情根本是一个很危险的想法。无法事先知道热情所在,因为没去尝试,就不会知道你是否真的喜欢。 ⠀ 重力问题 gravity problem 意指不是问题的问题—无法被解决的问题。就如同重力是无法解决的问题。典型的无效问题比如: 大学念什么专业,毕业后就得就业相关工作; 只要「成功」了,人生就快乐了; 现在才开始考虑理想生活已经太迟了。 从前身陷在很多重力问题里无法自拔,如果重拟问题,也许可以找到新的思路。 人生设计就是一个不断打造原型和实验的过程,一旦用了设计师的脑袋思考,就知道人生永远没有完工的一天。只有在死亡降临的那一刻,我们才会停止设计人生。 未来没有绝对,一旦开始设计一件事,这件事就有可能改变未来。 设计师的本质是行动家。设计人生重点在于不断折腾,不断尝试,探索自我,找到自己,成为下一个自己。 人生罗盘可以指引你设计生命的方向。打造人生罗盘需要两个东西,工作观和人生观。简单地说工作观和人生观要相契合,那份工作才会是让你比较开心的。 工作观即工作在你心目中的意义,你为什么要工作?什么工作才是好工作? 而人生观就是你对世界的看法,你认为这个世界是如何运行的?人生的价值来自何方?你的人生和家人,社会与地球上的人有什么关联? 对了,人生罗盘每个时期都会改变的,就像海贼王的指针一样,每到一个地方,就会指向新的航海方向。 ⠀ 书中建议用小几百字写下自己的观点,但我如果用分点的方式尝试写工作观的话就会像这样: 超过 50% 喜欢这份工作 最大化带来现金流 避免黑天鹅事件 成长的机会 成就感的满足 链接地球上的其他人,接触不同文化 拓展国际视野 对某个行业/产品专业 对周遭人有正向指引 至于人生观: 做有意义的事情 40 岁前还算年轻人,还可以冲 尽管冲会有一定的牺牲 通过阅读/写作,分享一些资讯给这个世界 体验不同的人生,不想在一个地方呆太久 一个更自由更多选择的 identity 培养下一代有清醒的认识,而不是一个泥人 Provide 家庭 长期主义,追求财务和身心的复利 我掰不下去了,以后再想想… 怎么样去知道自己理想的工作和生活上啥样子?记录好时光日志是一个练习的方法。通过联想「人事时地物」等因素,每周至少两次记录下好时光和聚焦。以此发现做哪些事情自己能达到心流的状态,以及精力充沛的时刻。也许你的工作观和人生观也更容易具像化。 也可以回顾以前自己的高光时刻 Peak experience,不管是家庭,个人和家庭方面,都能帮助人生罗盘指针有一个更加清晰的方向。...
Same as Ever Book notes
🎨 Impressions 这是一本讨论在变化万千的世界中永恒不变的人性法则与致富心态的书。Morgan Housel 已经晋升为我的新偶像,他的笔墨把金钱讲的没那么晦涩,也恰到好处地把人性融合进投资类的主题。虽然书里看很多案例有点烦,但是阐述的道理都打中你人生当中的某一个卡点,非常受用。 在动荡的时代,这是一本能教我们保持清晰思维和内心平静的指南。与其预测变化的未来,倒不如遵从恒久不变的人性规律,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人生少走一些弯路。比起上一本 The Psychology of Money,书中有很多让你活的更从容,更自在,更懂得重视那些长久不变的智慧。 我很喜欢书面那个 ♾️ 的logo,让人心里很平静。 ✍️ Quotes & Excerpt If you can get your work life to where you enjoy half of it, that is amazing. Very few people ever achieve that. — Jeff Bezos I think everybody should get rich and famous and do everything they ever dreamed of so they can see that it is not the answer. — Jim Carrey...
别对每件事都有反应 Book notes
淡泊一点也无妨。 为什么要看这本书?纯粹书名吸引我,发现还有其他的禅联系,稍微引发下思考。《别对每件事都有反应》,单单这个书名就对我很有意义,因为我总是在快速执行别人给的「任务」,总有一天会累死,我何必。 我们一天的脑力有限,把「反应」保留给少数重要的事情,反应得更好,更深,更真诚。当我们面对永无止尽的讯息和要求时,要学会选择性的反应。千万别成为「有求必应」的人,办不到的事情就是办不到! 夫妻之间,无法理解的东西就选择放下,不必要什么事情都得有共鸣。男人女人本来就是不同的生物,走到一起是一种缘分,如果另一半不喜欢独立,不喜欢自由,那便随她/他去吧。只要在生活中找到能有共享的事情,一起过生活,就已经足够。 对待小孩,不要过度插手,只要不涉及黑天鹅或者危险的事情,要放手让小孩去做她自己的事情。 经常为自己安排「凝视自己」的独处时光。比如在异国他乡工作的日子,多了一点独处的时光,别浪费在刷手机上,而是应该利用更多时间思考。比如做内容创作,比如和大自然的接触,比如 hiking,都是和自己独处的一种方式。 无法考上的学校,无法应聘上的工作,无法如期的会议,无法和对象的约会…有的时候要随缘,事情做不到,只是缘份不够而已,那便算了。 谦虚再谦虚,我还是不够谦虚,人总是要 show off,要炫耀。比如申请了优才,巴不得和别人讲,有什么好讲的?我有病。 学会快速「称赞」,比如另一半今天的穿搭很有小巧思;也可以快速称赞陌生人,润滑人际关系。这个世界就会开心一点。 平均值的生活方式,并不存在。媒体每天都在发什么购房的平均年龄,中国各城市的收入平均水平等等,其实都是他妈的空虚。就算数据是真的,也别自己对号入座,没有任何意义。我的人生,我自己活,跟其他人有什么关系? 每个人都不同,别去比较,真要比较,那就觉得别人的特点很厉害,就够了。要比永远比不完。要比就跟昨天的自己比,和去年的自己比,觉得以前的自己很愚蠢就对了。 「意想不到」,让人生更有趣。事实是,人生是你要料想也料想不了,所以别去做无意义的规划。人生充满了变数。注重当下,先过好眼前就好了。 不懂的,想不明白的,就别想了! 偶尔要关上资讯的入口,心灵才能获得平静,尤其是在当今信息爆炸和让人焦虑的时代。比如把手机调成飞行模式。 永远精简工作和作业流程。疫情的原因,让我们知道有一些工作是毫无意义的。只做有意义的工作就行了。 学会降速,即时沟通软件是一个毒瘤,有的东西不回复,或者延迟回复吧,就丢在那边吧,管他的,其实都没那么重要。 别人的话,永远只是别人的话。要贯彻自己的做事方式,别让别人牵着鼻子走,别人可以给意见,但只是意见。 「此时、此地、自己」,这句禅语的意思就是——现在,在这个地方,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前一刻的自己已经结束,下一刻的自己不能保证能够活着。我们的生命,实际上只能存在于「现在」。 执着过去的人,会失去未来。之前的成功工作经验,有可能成为你的绊脚石,所以适时归零吧。 不擅长的事,就交给擅长的人去做。 晚上不做决策,晚上头脑累,无法思考。早上的时间头脑比较清醒。 「诸行无常」,人生并没有「幸」和「不幸」。这只是生活本来的样子。 自己的选择,全部都正确!剩下的只等花开。正确的选择不只有一个。以前念书最讨厌多选题,因为很难,总是没办法多选到全部正确的答案,比较喜欢单选题。但是人生却是一个他妈的多选题,人生并不容易。但真的也没那么难。 忙碌时,更要喘口气。所以每年要出国旅行,获得新的体验和补充能量场。所以办公环境有时候换一换,对着阳台,冲个咖啡,发发呆,也是一种喘口气的方式。 「正常」的人或者想法,其实也没有一定很「正常」,何必自己给自己设限,让自己好像融入主流,让自己很正常。10 个人就有 10 个想法,没有哪 2 个是一模一样的。 「正论」无法说服别人,在一些社交场合,说出大道理和最真最实用的东西,反而不一定有好的效果,甚至遭人不快,也有可能让别人觉得你是怪胎。所以圆滑一点,见招拆招,笑一笑,也就那样。 人本来无一物。钱这个东西,赚越多越想要更多,差不多就好了。但多少是「差不多」?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说不清楚。可以考虑为后代赚钱是一个不错的角度。 承认不知道是一种自信的展现。首先要清楚知道「我真正在乎的是什么事情」,然后就可以建立用于说出「不知道」的心态。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我就是不知道,你能把我吃了? 别老是看别人脸色,这种举动的背后是卑微。如果我们面对 10 个人,就要准备 10 种不同的面具,到最后哪一个才是自己真正的模样?让自己过的更好的方法,就是尽可能真诚,be real。但是在老板面前可能还是要看看脸色吧,不然会饿死。
如何在 70 岁的时候还能去欧洲旅行?
医学3.0 这本书的理念是「要在鸡蛋掉落在地上之前阻止扔鸡蛋的人」。医学2.0 则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常常等到病入膏肓,却发现为时已晚。作者 Attia 把长寿分成两个组成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你能活多久,即你的实际寿命;第二个部分才是重点——高质量的晚年健康生活,即「健康寿命」。Attia 对现代医疗面对慢性病的态度提出异议——亡羊补牢的方式不仅代价昂贵,效果也很差。 死亡「四骑士」——癌症,心血管疾病(心脏病),脑神经退化(阿兹海尔默),第二型糖尿病,这些现代社会的文明病,他们是一伙的。大部分的主流生活方式很难完全甩掉他们,「干预」越早越好。这场战役其实在 30+ 岁的时候就已经悄然开始。我们的脑细胞,负责燃烧热量的线粒体,到上刀山下火海时需要的肌肉细胞和骨骼等等,都会随着年龄增长慢慢衰退。而时间,是打赢这场战役的最关键资源。 据不完全统计显示,目前中国居民的平均寿命是 77 岁,预计到 2035 年平均寿命将达到 81 岁。但是心血管疾病和阿尔茨海默症等「老年病」患者人数呈现上升趋势,并且年龄层在不断下降。在生命最后的 10 年甚至更长,有的患者过着连生活都无法自理的生活。那活着干屁? 医学3.0 并非真的和技术相关,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进化,一种对医学方式的态度改变。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基因都不同,对应的疗法可能不同,但一定都是注重延长健康生命。 胆固醇 我们需要重新看待胆固醇本人,他并不总是坏的。祖传的健康知识已经不再受用,他们认为鸡蛋特别是蛋黄不能多吃,怕胆固醇过高。其实饮食中摄入的胆固醇其实和血液的胆固醇没什么屌关系,大部分吃进去的会被人体排出,血液的胆固醇大部分是人体本身细胞形成的。胆固醇其实是消防队,不是纵火者,他可以帮助修补人体的血管发炎,而造成血管发炎的其实血糖过高,可以简单地认为是吃了太多的甜食或精致淀粉。 以前有过用兔子做胆固醇相关的实验。但是兔子有一个独特的能力——可以从食物吸收胆固醇去血液,从而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导致以前那个错误的推论。 胆固醇属于脂质家族即脂肪。胆固醇不溶于水,要在我们血液流动就需要有一个载体,这个载体就叫脂蛋白 Lipoprotein,HDL 和 LDL 的最后一个「L」就是这个单词。这个脂蛋白部分是脂质(内部),部分是蛋白质(外部)。之所以分为高密度脂蛋白 HDL 和低密度脂蛋白 LDL,就是蛋白质和脂质比例不同而已。LDL 携带更多的脂质,密度更小,DHL 反之。 这些颗粒和其他脂蛋白经常要互换货物,于是就有了常说的「好胆固醇」和「坏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颗粒 apoA 的颗粒可以轻松从 2 个方向推过内皮屏障,而低密度脂蛋白颗粒包裹在一种叫「载脂蛋白B」apoB 的分子中,他就不能通过内皮屏障,就塞住了!这就是为什么说 HDL 好,而 LDL 不好的原因了。问题不是在胆固醇,而是携带它的颗粒。所以不必太在意 HDL,但是要控制 LDL 颗粒 apoB 的浓度。Attia 就指出体检报告单他看的从来就不是 DHL 或 LDL 的数值,而是追踪他的 apoB 的指标。 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 我在2023年9月体检查出动脉粥样硬化指标超出,附带的报告不出意外的写了一些多吃蔬果,少吃油腻,多运动的没用屁话。起初没太在意,但在过去 1 年有过几次连干 2 场洋酒的经历,隔天伴随着头晕和噁心,量了血压——低压超过 100,才给我敲响警钟。虽然坊间都说高血压会遗传,只不过对于我这样的年纪,是不是来的太快了些? 动脉粥状硬化和高血压息息相关。高血压对血管的伤害是物理性的,如果血压高,那么血管在每一分钟就会被攻击七八十次,如此的持续撞击会损伤血管。而血管受伤恢复之后,内膜就会增厚,再加上脂肪的堆积,就让血管壁慢慢变厚,这就是动脉粥状硬化(如发生在心脏就是心肌梗塞,发生在大脑就是中风)。高血压对内皮细胞的机械伤害,反过来又会导致更多的低密度脂蛋白颗粒的滞留,接着又对内皮细胞造成更大的损伤。 每一种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蛋白,不仅仅是低密度脂蛋白,还有其他几种,都携带一种 apoB 的蛋白质特征。这些脂蛋白大部分都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存在(我的 TG 数值也超出)。apoB 颗粒被卡在内皮下空间并被氧化了,使其具有一定的毒性,引发了整个动脉粥样硬化连锁反应。...
「第二大脑」你随意就好
一、为什么要有第二大脑,吃太饱? 「第二大脑」的概念一经 Tiago 推出就整个 sexy 到不行,第二大脑风吹遍了整个互联网,众人纷纷被洗脑,我也是其中之一并无法自拔。没办法,在混乱的年代需要更好地管理知识储备 PKM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应该是多数人的(隐性)诉求。那为什么「第二大脑」要叫「第二大脑」?别太纠结,你开心就好。 二、第二大脑的一个大误解 Your mind is for having ideas, not holding them. — David Allen David Allen 的这句话容易让人产生误解,既然说大脑是用来产生主意的,那么拥有「第二大脑」的意义便是用来储存资讯的了。如果带着这个想法去读 Tiago 的第二大脑系列书籍以及用于实践的话,会发现并不是这样子的。 Tiago 表达的重点在于「采取行动」,第二大脑是围绕「Actionability」开展的。他强调的是通过构建一个第二大脑的系统,由此可以灵活调动自己的笔记并有效地输出内容和产出,而并不是单纯地存储档案。 网上尤其 YouTube 界很多博主把「第二大脑」理解为「储存」的工具,成了「帮你记住一切」,强调输入的「个人知识库」。这和 Tiago 的意愿背道而驰——他认为笔记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储存的。第二大脑的笔记法更像是一种项目管理笔记法——以项目专案 Projects 为根基的一个笔记框架。 但是,如果我们想用这个所谓的「第二大脑」来储存知识和信息,有意义吗?当然有啊! 于是 Tiago 的「第二大脑」概念和你自己的概念可能有那么一丢丢的出入 🤏。生搬硬套是没有幸福的,我们完全可以定义自己的「第二大脑」。 对于我而言,第二大脑系统仍然有很大的「存储知识」的属性。真的不必为了书里提倡的去照搬,只要能给我工作和日常带来价值,就足够了。原则比工具重要。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需求和输出类型,而网上 Youtuber 讲的时常是以视频输出为主,并不适合每个人。 三、第二大脑不是只有一个 APP 歹势,一开始我就是把 Notion 当成「第二大脑」APP 在使用的。但「第二大脑」对于我的意义更多在于帮我「储存」和「行动」,当然 Notion 仍然是目前这个大脑的最大构成部分,但是其他的 APP 或 软件也网状连结,一起编织成了我的「第二大脑」。以下的 APP,一天不用我可能会死亡。 Notion 工作的项目管理 卡片盒知识储备 PKM 阅读/写作管理 个人信息储存 Apple Notes 历史工作的项目管理 Bear 熊掌记 Mental clarity 自己的家庭/个人/工作的蓝图 Brain vomit 乱涂乱写 工作的信息及时调用 健身信息的及时调用 Quick capture 快速捕捉的碎片信息 TickTick To-do ETD 管理(基于每周 review) Follow Ups (一堆跟进的事情,主要是被动的) 每日 To-do!(我永远在写这个,不写出来即原地崩溃) Apple Calendar Schedule Reminder Event 四、对《打造第二大脑实践手册》的重新思考 先说我的 PARA 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