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 的大酱汤 #01

猛兽从来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 —— 鲁迅 进化过程是痛苦的,成为特别的那种人难免遭受异样的眼光。 I am feeling invigorated already. 肚子饿了一阵子,第一口咬下碳水的感觉。 成为务实的理想主义者。把不差钱的当成任何事情的心态,都是愚蠢,自我欺骗,甚至是自大。 一个人距离专家的距离,并不是本科的四年学习,而是几本书的距离而已。也许三天读不完三本书,但是一个月的时间也足够了。读了三本书你也超过了 99% 的人。大部分人都没耐心读完这些书。要成为聪明的外行人,最懂行的外行人。 中国属性也许是一个王炸,别去摒弃它。因为这就是我,不用去成为外国人而掩盖自己的属性,我有别人没有的东西。和韩国人做生意恰恰因为我是中国人才有机会,如果我是韩国人我还做不了。为什么想成为平平无奇的外国人呢?头壳坏掉。 「工作和日常」这个维度不错。广为流传的「工作和生活」虽然朗朗上口,但是我认为生活 Life 包含了家庭,个人和工作。 为自己提供一个在日常生活中也许永远找不到的,绝佳的观察世界的角度和寻找真我的窗口。 旅行的真正意义——真正地与不同的地方和人建立联系,并由此搭建与自己内心的链接。旅行是一个人可以送给自己的最佳的教育资源,它与你护照上的印章多寡无关:它关乎你 在旅途中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你想要成为的人。 —— Jarod Zhang 关于 「旅行」 台湾独立乐团 Vast & Hazy 有一首歌的一句歌词「最低门槛的人生解决方案」让我觉得莫名厉害,「人生解决方案」刚好也是我的 blog 想聊的事情。 American already have like a preconceived notion, of how Asian American are. I mean, not everybody…I’m generalizing but people go like…They are bad drivers, they have small dicks and they are good at math. There is severe congestion at the port, with accumulated pending cargo awaiting transshipment to the final destination....

December 7, 2024

「第二大脑」你随意就好

一、为什么要有第二大脑,吃太饱? 「第二大脑」的概念一经 Tiago 推出就整个 sexy 到不行,第二大脑风吹遍了整个互联网,众人纷纷被洗脑,我也是其中之一并无法自拔。没办法,在混乱的年代需要更好地管理知识储备 PKM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应该是多数人的(隐性)诉求。那为什么「第二大脑」要叫「第二大脑」?别太纠结,你开心就好。 二、第二大脑的一个大误解 Your mind is for having ideas, not holding them. — David Allen David Allen 的这句话容易让人产生误解,既然说大脑是用来产生主意的,那么拥有「第二大脑」的意义便是用来储存资讯的了。如果带着这个想法去读 Tiago 的第二大脑系列书籍以及用于实践的话,会发现并不是这样子的。 Tiago 表达的重点在于「采取行动」,第二大脑是围绕「Actionability」开展的。他强调的是通过构建一个第二大脑的系统,由此可以灵活调动自己的笔记并有效地输出内容和产出,而并不是单纯地存储档案。 网上尤其 YouTube 界很多博主把「第二大脑」理解为「储存」的工具,成了「帮你记住一切」,强调输入的「个人知识库」。这和 Tiago 的意愿背道而驰——他认为笔记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储存的。第二大脑的笔记法更像是一种项目管理笔记法——以项目专案 Projects 为根基的一个笔记框架。 但是,如果我们想用这个所谓的「第二大脑」来储存知识和信息,有意义吗?当然有啊! 于是 Tiago 的「第二大脑」概念和你自己的概念可能有那么一丢丢的出入 🤏。生搬硬套是没有幸福的,我们完全可以定义自己的「第二大脑」。 对于我而言,第二大脑系统仍然有很大的「存储知识」的属性。真的不必为了书里提倡的去照搬,只要能给我工作和日常带来价值,就足够了。原则比工具重要。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需求和输出类型,而网上 Youtuber 讲的时常是以视频输出为主,并不适合每个人。 三、第二大脑不是只有一个 APP 歹势,一开始我就是把 Notion 当成「第二大脑」APP 在使用的。但「第二大脑」对于我的意义更多在于帮我「储存」和「行动」,当然 Notion 仍然是目前这个大脑的最大构成部分,但是其他的 APP 或 软件也网状连结,一起编织成了我的「第二大脑」。以下的 APP,一天不用我可能会死亡。 Notion 工作的项目管理 卡片盒知识储备 PKM 阅读/写作管理 个人信息储存 Apple Notes 历史工作的项目管理 Bear 熊掌记 Mental clarity 自己的家庭/个人/工作的蓝图 Brain vomit 乱涂乱写 工作的信息及时调用 健身信息的及时调用 Quick capture 快速捕捉的碎片信息 TickTick To-do ETD 管理(基于每周 review) Follow Ups (一堆跟进的事情,主要是被动的) 每日 To-do!(我永远在写这个,不写出来即原地崩溃) Apple Calendar Schedule Reminder Event 四、对《打造第二大脑实践手册》的重新思考 先说我的 PARA 分类:...

June 11, 2024

2023 最终章:我和香港的连结

旅行为自己提供一个在日常生活中也许永远找不到的,绝佳的观察世界的角度和寻找真我的窗口。旅行的真正意义——真正地与不同的地方和人建立联系,并由此搭建与自己内心的链接。旅行是一个人可以送给自己的最佳的教育资源,它与你护照上的印章多寡无关:它关乎你在旅途中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你想要成为的人。– 数字游民 Jarod Zhang 算命的说我今年会破财,我从来不相信命运,但自从看了 Outliers 这本书之后做了一些思考,有一股力量总会把你带到你应该去的地方。 2023 真是够了,工作和生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动。我以为和家人在 11 月的香港旅行会让生活缓冲一下,而旅行是生活的浓缩——总让人有另外的冲动去推动其他剧情的发展。我也许花了大半年的时间思考我和我的家人应该去到哪一个角落,而考虑到实际情况,大部分我的设想也都只是天方夜谭。不料让我产生心里产生涟漪的竟然是香港伯父的离开。 原来我和这一座城市的连结比我想的还要再深一点。 殡仪馆里用来装纸钱的每一个袋子外边都钉着伯父身份证的复印件。这一张「永久性居民」的小卡片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它是和这个世界连结的重要通道,也是连结我和那些跟世界断链的家人的枢纽,它似乎是一张象征名片——让我可以兼顾这个和那个的最低门槛的人生解决方案。复印件上面的是熟悉的面孔,陌生的法定姓名以及同样陌生的粤拼。 三十万港币给这个位于香港岛北角的殡仪馆冲了业绩,大家都想好好的送伯父一程,听说赌王何鴻燊的白事亦是在这里操办。除了亲人的失声痛哭和农村老家相似度很高的闽南流程,剩下的就是和宾客许久不见的寒暄以及互相确认对方称呼的尴尬时刻。这是我们的习俗和文化,要热闹要人多;这是我们的习俗,师公八九个舞来舞去。我到底在哪?直到司仪从流利的闽南语切换到流利的广东话我才回过神。 香港的北角,马尼拉的王彬,是不同的地方,但其实也是一样的地方。 街边的区议会选举沸沸扬扬,扩音器里传出的晋江话/泉州话拉票冻蒜声浪让你错乱,不知道自己在哪个空间「我系XXX,请基奇XXX」。北角是闽南世界,这个闽南世界位于香港,然后这里可以做一些不同事情好像还不赖… 离殡仪馆最近的地铁站是 Quarry Bay 鲗鱼涌。我盯着这个几个字看了很久,除了因为香港公用场合使用的繁体中文字体耐看之外,总惊叹于这个中文名字怎么那么美,随之的英文名怎么也这么好听?谁取的啊? 也许类似的发现,你必须得来过香港十次已经才能体会的到,因为前面十次都是在尖沙咀和铜锣湾血拼和打卡…在那里到处都是普通话,也许香港真的需要这份业绩,但是你完全可以选择用自己的角度去体会这座城市。 这个亲戚住在东涌挺清净的,那个亲戚住在康城挺新的,再另个亲戚住在黄埔也挺习惯的。原来香港大多数的角落,并不总是那么多人、那么挤。等到有一回我来到香港,没有一丝念头去逛巴塔或卡哈的时候,也许我就又进化了。 我带着「20 万人离开」的眼色边走边观察着熙熙攘攘的街道。果然,新闻就是新闻,很多东西不可能在一瞬间崩塌,或者应该说——瘦死的骆驼也总比马大。我兴致勃勃的用游客视角在地图导航找到一家古着店,然后因为得了逛街就会头晕的病在十分钟离开现场,经过炮台山的几年前就有的那家 Levis 折扣店和几年前想拍照忘了拍所以这次补合影的「油街」…原来这些都还在?

December 3, 2023

如何选一个酷炫的个人 email 地址

最近在网上搜寻怎么创立一个好的 email address 用于个人用途。发现在中文世界很少人聊这件事,也许是因为真的太无聊了。亦有大国掌权者下辣眼睛的 qq 邮箱。 现在的个人和生意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越来越多的斜杠青年,同时拥有多个生意/项目。所以,使用自己公司域名的邮件地址变得不太方便。而且有的人极简主义作祟,懒得用多个邮箱地址,只想用一个。 网上找了些资讯,发现大部分都是七年前的内容。那个年代的人还在讨论怎么样让 email address 更正式,更 professional。的确,这些方法确实可以作为指引,但是现在是个人品牌和个人域名蓬勃发展的时代,尤其是在一些 gmail 满天飞的国家/地区,使用自己的域名作为工作邮箱总比免费邮箱服务来的更高级。 本文写给特别在乎邮件的人。Email 是一种有点浪漫又有一种不会把人逼得太紧的感觉,不立刻回复也不会显得不礼貌,非常适合我这种不入流的生活方式。 另外,从成本的角度来看,一个域名一年只要 10 到 50 美元,而一个支持自定义域名的邮箱服务也只需 12 到 36 美元。真的没有很贵。 以下为例,我注册到的域名的是 first.com (我很幸运)。这是我用失眠两夜的代价换来的思考。 备注: first = first name 名字 last = last name 姓氏 f = first name initial 名字首字母 l = last name initial 姓氏首字母 marketing@first.com 首先,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以闻到一点生意的味道。Marketing 感觉可以 handle 一些供应链端和市场端的对接也不会有违和感。同理还有例如 business@ 等选择。 hello@first.com 这个适合收件而不太适合发件,作为收件的对象而言,这个地址看起来是很舒服的,有点类似于直接打招呼 hello xxx 的意味。但如果作为发件,就显得过于个人而非职业。所以对于个人用途而言是一个好选择。同理的还有例如 contact@ hi@ 等选择。 1@first.com 受汪晟大师的影响,用数字 1 最简洁。但是使用数字似乎触碰到了 professional 的禁忌,尽管酷炫程度真的拉满。重点是手写的时候,比如在疫情期间测核酸的时候,是用手写填单的,机构则会把测试结果发到你的邮箱。这个时候对方可能不明白你写的是数字「1」 还是字母「l」,就会多问你一句。如果你还需要多解释一次,那又有何意义呢?...

July 23, 2023

国外吃早餐必学的 9 种蛋料理英文

「How would you like your eggs?」 1) 单面荷包蛋 (太阳蛋):Sunny side up egg 荷包蛋是一种美式早餐,它是一面煎至焦黄,另一面则是半熟的蛋黄,就像一个圆圆的太阳一样亮黄。这种煎蛋通常被称为"Sunny-side up",意思是将太阳那一面朝上。 2) 双面全熟荷包蛋:Over well egg 它的特点是两面都煎至蛋黄全熟。一般来说,有的亚洲人更喜欢食材完全熟透,不太习惯生食,这样更加安全可靠。而且,加上一些醬油的调味,会让荷包蛋更加美味可口。 如果是双面半熟荷包蛋,就是 Over medium egg。 3) 双面半生荷包蛋:Over easy egg 美国人一般不太倾向食用全熟的蛋,除非有明确要求,餐馆通常会准备蛋黄偏生的蛋。其中,“Over-easy egg”或者“Runny egg”是形容戳破后会流出汁液的那一种蛋。这种蛋两面都会经过煎烤,但只有蛋白部分熟透,蛋黄仍然保持液体状态,非常嫩滑。 4) 炒蛋:Scrambled egg 美式炒蛋是一道色彩鲜艳、营养丰富、制作迅捷的美式早餐选择,非常适合孩子和上班族。与传统的炒蛋不同,美式炒蛋具有松软嫩滑的口感。这是因为少许牛奶被加入其中,使得蛋液更加细腻均匀,并且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成分。 5) 班尼迪克蛋 (半熟水煮蛋,淋上荷兰酱):Benedict egg 实际上,它就是半熟的水煮荷包蛋(每份通常有两个蛋)。它们会放在切片的英式麦包(English muffin)上,再加上火腿或培根。最后,会倒上金黄浓稠的蛋黄酱或荷兰酱(Hollandaise sauce)。吃的时候,需要将蛋切开,用麦包和肉片沾取蛋汁。 6) 水波蛋 (半熟水煮荷包蛋):Poached egg 水波蛋(poached egg)是一种将鸡蛋直接打入热水中煮熟的蛋类,轻轻一触碰,蛋黄就会流出,味道非常美味。 7) 半熟水煮蛋:Soft boiled egg 在国外,如果你点了水煮蛋(Boiled egg),服务员通常会问你:「How would you like your eggs?」。如果你想要蛋黄非常嫩滑且流动,你可以说「3 Minutes」(这是专家们的最爱,喷汁的最棒)。不过,如果你担心禽流感,想要蛋黄更熟一些、硬一些,你可以说「5 Minutes」,然后用勺子轻轻敲破蛋壳上面的气室,再用勺子挖出来就可以了。 8) 全熟水煮蛋:Hard boiled egg 对,就是在上面的半熟水煮蛋给它再多煮一下下啦。 9) 煎蛋捲:Omelette 在美国的酒店或餐厅用餐时,通常会使用三个鸡蛋来制作奥尔良煎蛋卷(omelette)。如果你在酒店用早餐,通常会有一位厨师现场为客人煎制煎蛋卷。厨师会询问你希望在煎蛋卷中加入哪些配料。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食材,比如蘑菇、火腿、培根、青椒、奶酪、番茄和洋葱等。如果你喜欢所有的配料,就可以说「Everything!」

June 29, 2023

不入流的文体|关于「盘古之白」和「直角引号」

为什么我要写这篇无聊的文章 近几年阅读了「海量」书籍,涵盖了英文、简体中文和繁体中文等不同形式;而网络上的文章形式则更为「自由」,随着创作者经济的兴起和区块链技术的催化,任何人都可以 permissionless 的自由创作属于他们的狗屎(包括本 blog)。至此,新时代的中文世界的网络文体再无约束,因为大陆人有一套自己的标点符号规则,而台湾也有其延续至今的规则,任何一套规则再无「对错」之分,因为谁会来评判?Web3是属于个体的! 让我想敲下本篇 blog 的原因起源于在网上看到王建硕老师的一篇文章——他说在微信里面,如果你发送的中文和英文或数字混排的时候,显示出来的消息已经自动地在英文、数字左右加上了空格。出自文章《有些知识,一旦知道了,便再也无法回到那以前的纯真年代》。 听起来有点矫情,但是是真的!顺便也在 Line 试了一下,在打字框中 Line 自带了留白,而微信在打字框中不体现留白,消息发送出去自动生成留白;如果手动添加了空格,则发送出去的消息全角和半角间的间隙更大了一些(废话)。 顺手 Google 一搜,原来已经有大量 blog 在说这件事,但大部分都是冰冷的摘抄,没有表达自己的思想。于是在此记录这个变动中的文体,在本文下方有我借鉴的网站,我在此基础上修改了文字和内容为自己所用,毕竟这才是我自己的文章,great artists steal 😝!但我不喜欢原文的「正确」和「错误」之说(哪怕这个「盘古之白」据说已经是 W3C 的一个规范,以及中国出版业的一个行业标准),也许这些文体根本没有一个规范,而且很多至今仍然存在着争议,倒不如直接说「看的舒服」和「看的不爽」吧。 「盘古之白」是什么? 「盘古之白」指的就是——在中文和 English 混排的时候,中文和半角的英文(或数字或符号)之间需要加入的前后两个空格。「盘古之白」劈开了全角和半角之间的混沌。 有研究显示,打字的时候不喜欢在中文和英文之间加空格的人,感情路都走得很辛苦,有七成的比例会在 34 岁的时候跟自己不爱的人结婚,而其余三成的人最后只能把遗产留给自己的猫。毕竟爱情跟书写都需要适时地留白。 所以,怎么劈的呢? 空格相关的排版问题 中英文之间需要增加空格 看的舒服: 在大国 iCloud 里 ,数据存储有没有 privacy 呢? 看的不爽: 在大国iCloud里,数据存储有没有privacy呢? 在大国 iCloud里,数据存储有没有privacy 呢? 例外:「Web3」等产品/行业名词,按照官方所定义的格式书写(Web3 和 Web 3.0 不一样哦)。 中文与数字之间需要增加空格 看的舒服: 今天出去潇洒花了 1000 元。 看的不爽: 今天出去潇洒花了 1000元。 今天出去潇洒花了1000元。 数字与单位之间需要增加空格 看的舒服: 靠北!我家的光纤入屋宽带才 100 Mbps,SSD 一共只有 10 TB。 看的不爽: 靠北!我家的光纤入屋宽带才 100Mbps,SSD 一共只有 10TB。...

June 12, 2023

找出自己的 IKIGAI|澳洲10天旅行

出发前 在家后面到跆拳道馆的路上,我尝试给波妞传授旅游和旅行的不同,在本次的澳洲行之前。 旅行主要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跳脱舒适圈,另一个是学点新的东西。 女儿满脸问号,我试着跟她解释舒适圈的意思;其实上面的两个目的是硬掰的,一般来讲如果跳脱了舒适圈,自然也就学习到了新的东西。 我大概重复了两遍,女儿很聪明,跟她说过的事情很容易就记住了。我总是希望能把有意义的概念放进她小小的脑袋里面。 敢开口和陌生人用英文打招呼 学游泳 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所见所闻,比如画画 带家人体验一下澳洲的公寓 看目前为止只在电视上能看到的动物(考拉和袋鼠) 吃传统中餐以外的食物 没有家里的吸管杯喝牛奶,尝试用其他的方法喝牛奶 受一点不同文化的洗礼 干嘛这样,她才5岁 出发前顺便赋予了她一个英文名 Boni ,她听着这个发音放空了五秒开始傻笑,似乎并不排斥,那就凑活着用吧。 远程办公 也许带家人出国旅行,远程办公只是痴人说梦。 有想去打卡的景点、每天要想今天或者明天的行程、考虑下一顿吃什么、想做的士还是搭乘公共交通、确保小孩安全问题…所有一切在家所在城市不需要考虑的事情会塞满整个旅行。 所以大概每天工作1小时,亦是粗浅的工作,无法 deep work。 也许有人会说出国玩就好好玩,干嘛还想工作?抱歉,我是最卷的华人民族。 我仍然拥抱远程办公和异步工作 async work,因为科技的发展已经满足办公的基本需求,当你认为工作并不等于生活,当你认为有更好的生活方式的时候,远程办公可以为你带来新的动态平衡 — 在卷和玩之间,游刃有余。 只不过大部分人暂时无法认同你。 我的 Living out of a backpack 背包 5月是澳洲的深秋时节,在北半球的我好不容易要入夏封印冬天衣物了,但是却不得不再拿出装备在澳洲御寒。 所以,我的 Osprey Farpoint 40 背包达到了大约8kg的重量,好像已经超过了上飞机 carry on 的临界值了。大约一个哑铃的重量,确实有点沉。 也许带3件卫衣太多了。本次全程住酒店,没有了 Airbnb 的洗衣机功能,洗涤条件几乎为0。 去年10月的科隆,和本次的阿德莱德,一到城市购物街,难免添置衣服,于是对于本来就已经满员的背包而言是雪上加霜。我在 Nudie 买 Gritty Jackson 这条牛,我很清楚自己在干什么,本来就是一条结实的原牛可以一口气穿到黑,在养牛增加色落添加风味的同时,也遭到老婆的嫌弃。 本次作弊的地方是西装夹克 — 因为有婚礼场合,西装塞在背包里会被压变形,所以租借在同行人的拉杆箱中。我如果背着一个40L背包,手拎着西装袋旅行,看起来一定像是疯子。 好物 阿德莱德街上有一间 Nudie 专卖店。Nudie 我早有耳闻,某宝也可以购入,但是穿裤子这种事,网购时间成本太大让我打了退堂鼓。 已经过了喜欢原牛的年纪,但是拥有一条高质量又百搭的原牛,对于“游牧”人生真的很有意义。 瑞典这个牌子给人的感觉就是剪裁很 slim,偏偏我试穿的 Steady Eddie 腰部的感觉很奇怪,最后选了 regular 剪裁的 Gritty Jackson,也没有我喜欢 taper 裤脚。可能因为近2年在练深蹲把大腿练粗了,不料 Nudie 的直筒裤型这么合我心水?!...

May 31, 2023

Living out of a backpack|菲律宾6天旅行

旅游tourism和旅行travel是不同的。旅游是单纯的消费行为;而旅行是一种有主动意识的行为 (intentional travel)。— Ray from MoneyXYZ 前言 Ray的关于旅行是消费主义还是个人投资的这一番表诉挺有意思,也让我重新思考了近几年的出国出差和游玩是属于tourism还是travel?以及今后我的出国旅行想达到哪些更有深层次的目的?因为,我也并不是一个单纯喜欢玩的人。 本次是独自旅行,我忘了上次solo是何时…机会难得,正值国门放开之际,刚好践行一下背包客的生活方式,以及远程办公的探索。以下分享。 Living out of a backpack 大约在五年前,我被Kraig Adams的内容创作所震撼,把生活装进一个背包里(Fit your life into a backpack) 这个想法在我心里埋下了种子。实不相瞒,一开始我是抱着超怀疑甚至不屑的态度去看待这件事情,进而到理解和亲身尝试,因为几年来逐渐思考了如下: 背包容量有限,有哪些东西是真正为你带来价值的? 可以丢掉哪些东西(延伸到家里的物品)? 买一件新物品,会问自己这件东西到底有没有用? 摒弃消费主义,不买废物; 超爱一件可以捏成一团体积重量都很小的外套; 天天用的东西,直接买最好的(自己能承受的经济范围); 持续探索极简主义 (Minimalism),极简主义并不是什么都不拥有,而是拥有对自身而言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关乎物品的多或少; 专注在需要专注的事情上,而不被周围的噪音所影响(好像扯远了…) 这次旅行用的背包是小鹰osprey farpoint 40。40升的容量对于1周左右的旅行恰到好处,尤其是应对东南亚地区的天气,没有太多需要带厚衣服的负担;osprey的背负系统也良好设计,试过了朋友的O记包,所以入手了这款人气产品。 Pros: 真的很好背,40升的容量几乎塞的满满当当的,但是旅行过程不感到吃力; 不会太丑; 合理的小隔层可以收纳数据线和必备良药,取代原本的收纳袋 (Packing cube); 旅行途中解放双手,真的太爽; 过海关安检,电脑/充电宝也方便取出,有点优雅; 在香港机场快线里看别人费尽全力在放置他们的拉杆箱时,突然有种扭曲的优越感… 香港往返马尼拉的廉价机票刚好也没有免费托运行李额度,节省很多出行成本,下机不需等待托运行李,第一个冲出机场。 Cons: 阻挡不了亲戚朋友的热情,远道而来难免送个小礼物,所以回程相当狼狈,而且带不完的东西还得麻烦别人下趟帮忙带。 移动办公 我从四年前就在做移动办公的美梦,目前充其量也就是半个(还不到)的远程工作者。但是这样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一直是我追求的,如果天天都在一个地方办公,那人生真的太没意思了! 香港 虽然目的地是菲律宾,但是贪图香港往返的机票廉价,疫情管控放松助我一臂之力,刚好就花下午3个小时的时间来小蓝瓶 Blue bottle 咖啡店折磨自己。 Pros: 可以品尝小蓝瓶的drip coffee厉害在哪里(我土炮,我第一次来); 可以给家人带下commuter cup小礼物; 新增随机的香港和外籍同事,仿佛置身于国际大公司办公环境中。 Cons: 地方太小了,所以很吵,无法进行比较深度的工作,只能shallow work; 香港物价太高了,常来会伤财。 介绍下我的香港同事,A先生和B小姐。 马尼拉 菲律宾的网络速度,真的太慢了,哪怕我买了一个当地卡,必须给一个一颗星的分数。但家中wifi速度还过的去,所以在家里的移动办公则比较顺畅,算是WFSH (work from someone’s home)。...

March 3, 2023

马尼拉

在车上,一个老外跟我说他超爱马尼拉,他指着窗外的街道,那些在我们眼里破破旧旧的街道在老外眼里却是别有一番风景。 20年来,马尼拉是沿海地区华人的谋生之地,他们说,这里的钱好赚一些。 “王彬街”,“山上”,“南岛”…是当地华人经常提及的地方,仿佛菲国就由这些地方构成。甚至我以前也是这么认为的。 汽车驶向海边的酒店餐厅,我以为这里是洛杉矶。 华人社区由一个泡泡笼罩着,里面的人可以看得到外面的世界,只是有的人懒得跳脱出来,有的人不得不待在里面。 我和当地人交换了思想,才发觉原来马尼拉这么多值得探索的地方。这里的人可跟以前长辈口中描述的当地人大有不同,我为他们感到很遗憾,他们不清楚马尼拉是这样一个多元的地方。

March 2, 2023

小长假干什么才不无聊|Company of One 读书笔记

最喜欢的还是小长假前的那几天,那种即将要放假的心情。如果假期不是去旅行,而是停留在原地,那么在假期开启之后,马上会感觉无聊,无聊到很痛苦。与父老乡亲周旋,无法学习,浪费时间…大概也就成了假期主旋律。好在我发现了三个好借口,可以逃离现实。 读一本书,看一部电影,学一门课程。主要是春节连健身房也关了,这三件事情可以在让你独处同时,并吸收一点新的东西。 Nomadland, 今次在家里阳台看完这部期盼已久的电影。这部看点很多,首先nomad这个题材就很令人好奇,当然,影片的游民和现今盛行的digital nomad群体相差甚远,类似于一个是被动的,一个是主动的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听说是Frances Mcdormand主动找的赵婷来拍这部片子,华人导演因为“周围到处都是谎言“被断章取义,莫名其妙被冠上辱华之名,有意无意,这倒不是重点,重点是总局敏感程度可见一番。影片宁静又悲伤,和我一边吃的开心果很搭配,细细雕刻出美国底层人民的生活,还有他们的意志。对于那些有能力主动活出自己的生活方式的人,是很幸运的,同时又令人敬佩。 再推荐一部前不久看的好电影,V For Vendetta。追求民主和自由,推翻极权和专政,虽然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影片架构在一个虚拟的时空环境下和用暴力推翻的手段来阐述,不论对错与否,也许追求自由就会是一场血腥抗争。 Company of one 这本书我并没有全部读完,感觉作者有些观点一直在重复,而且很多论点也不只是适用于一人公司(或mini公司),而是大多数生意都应该借鉴的。无论如何,书里还是有许多地方让我产生共鸣,所以分享之。 This fetishization of wanting more, are empty promises of happiness and fulfillment that never seem to come to fruition. Sometimes “enough” or even less is all we need, since “more” too offen equates to more stress, more problems, and more responsibilities in both life and business. Each year Peldi takes $1 million personally, keeps an eighteen month RUNWAY in the company (in case anything bad happens)....

January 28,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