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底喜不喜欢古着

苦等三个月的木村包终于到货了,我急忙取完包裹在车后箱把包从快递箱里拽出来,直接上身背去上班。然后,在第二天我还是把它给退了… 木村包真的很好,但是我背起来真的一点都不像木村拓哉。退掉这个期待已久的包包倒也不是因为如此,而是实用性很弱。只有一个大格子收纳空间,取放一些小物件很不方便;而且用料过好,所以感觉非常涩非常沉重…发现自己越来越注重机能性,不是说要玩古着的吗?玩个屌古着。 大学那会儿非常喜欢Levis牛仔裤,我的第一条501竟然是每个月收集一些零钱,然后集满899元去专柜买的(还买大了,买的W34),进而接触到日本化的美式复古,也就是阿美咔叽。然而毕竟是小众高端路线,那时钱包羞涩,也买不了啥。但是现在能买倒也没那么着迷了。 古着主要三个代表:牛仔,皮具和银饰。 自从接触到极简主义之后,我觉得衣橱里收藏的那些牛仔裤简直愚蠢 — 所以我把不能穿的都扔了!然后再也不迷恋牛仔裤了,进而不幻想拥有其他高级的衣物,而是穿的舒服就好,这也是为什么到了夏天我有一样的10件优衣库T恤也不在乎别人如何看我。高端牛仔距离我最近的一次是在2016年的冬天在台北,我差一点就入了一件LVC,我忘了没买它的理由,因为那个冬天满是其他甜蜜的回忆。 我喜欢Redmoon,因为使用了1年我买的第一个红月钥匙包后觉得非常之满意,不仅很实用,而且很有滋味。根据人的劣根性,马上就会再找这个品牌有没有其他好用的东西,所以再入手二三,然后真的就是还好,为了用而用,不然就是放着吃灰,非常违背我极简的lifestyle。 但我很愿意尝试新东西,戴着Arizona Freedom的羽毛银饰让我觉得有点特别,我发现其他人第一眼会用余光扫一下我的链子0.5秒,然后气氛会尴尬个0.5秒,但是真的有点特别,虽然我老婆并不这么想。还有大热的工装、军装和户外…价格倒是其次,重点是对你用处有多大? 顺便看了下羽毛的寓意 — 为鹰带来勇气和幸运。 Spend money where you spend the most time. 尤其接触了区块链之后,除了现实世界的物品,我的极简主义还涵盖了digital的东西 — 我开始在意永恒♾️这件事,比如NFT在区块链上就是永恒的,并且是去中心化的,没人可以删除他。我觉得这件事太美妙了,害我时不时思考现实生活中哪些东西对我而言是真正重要的,以至于我做了这个出行/逃跑清单。 我不喜欢古着,我只喜欢对我产生价值的物品,如果刚好那个东西是古着,那我就是刚好喜欢到那件古着而已。

December 23, 2022

关于姓氏「吕」的前世今生

先说结论: 中国内地人的和国际接轨的文件如护照、港澳通行证等,拼写 LYU; 2012年以前和国际接轨的文件,拼写 LU/LV; 中国内地使用的文件如银行卡,拼写 LV; 菲律宾华侨在当地的文件,拼写 LU; 香港人的官方证明,拼写 LUI; 澳门人的官方证明,拼写 LOI。 尴尬的情况: 在国外入住酒店,对方可能要核查护照和信用卡的姓名是否一致,于是你得解释为什么一个是 LYU,一个是 LV; 在国外打印名片卡用于商务用途,对方可能要核查护照和你邮件落款姓名是否一致,于是你得解释为什么一个是 LYU,一个 LU。 我讨厌 LYU,也认为 LV 很弱智。 沿海人早期经商,很多人下南洋或是以某种手段登陆香港或澳门谋生,所以村里的人遍布五湖四海。于是,明明是同一个姓氏,但每次看到他们的证件的时候,「吕」的拼写却不尽相同。 LYU,读起来像是「L-I-U」,让人听起来很不爽; LV,外国人根本无法发音,会有V这个字母,完全是因为需要在键盘上打出「吕」这个字而已。 所以我「选择」了 LU,所谓「选择」,也暂时只是自嗨的一个国际身份形象,因为你没有权利去影响中国大陆地区「吕」姓氏在护照上必须体现为LYU这件事。而且,LU 看起来很简单又不做作,我喜欢简单的东西。于是,顺手注册 eddylu.me 这个域名作为我的网站,还特意和客服确认了 .lu 域名可以做为 personal site,而不限于卢森堡人民使用(不好意思,抢了你们这么好的域名)。 小插曲,我的第二本护照即将到期,已经到了需要更换的时间段了。鉴于目前国际形势风云变换,国内因私出境限制和各种奇怪政策,以及网上各种被剪护照的消息,原以为需要提供一大堆东西,以商务出行的证明材料准备大战出入境时,没有想到办理新护照的过程却出奇的轻松和简单 — 因为目前护照的美国十年 Visa 还是 valid 的状态,也因此利用这个 visa 然后用不可言喻的理由顺利并且快速的申请到了新的护照。 有趣的是,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就职于一家德国公司。接触了德语之后,发现德语有一个字母ü,发音几乎和中文拼写 Lü 相同,难道这就是 destiny? 待探索: 德国/欧盟工作签证,Aufenthaltstitel (Residence permit),不知是否一定要遵循中国护照原则,还是可以修改 surname 并加注? 香港身份证,好像可以自由修改拼写?比如我的舅舅就在香港身份证申请了 LU。 This is how I would explain my surname to others. Before 2012, it was written LU as my surname in passport....

December 21, 2022

疫情爆发期间一个普通人的周末午后

该来的还是来了,随着时不时的地方离谱管控新闻和各地人民对自由的号角,上面的防线终于被攻破,终于肯把这些小感冒病毒撒向各地,滋养人民了。那个丑恶的嘴脸,也如意料之中的找一个好台阶让自己下,反正总归是一场胜利! 前段时间和同事在聊天,现在大陆思想两极化因为这个疫情(和管控)变得越来越分明了,也更尖锐了。真是个有趣的时代,也感谢这场疫情,让我看的更清楚和更明白自己想追寻什么。 眼下最重要的是保证家人的健康(问题是小感冒能对健康造成什么影响),以及照顾家人的情绪 — 居家是一个最优选。于是有了难得的和老婆小孩在家相处的一天。 小孩现在4岁,最近我越看她越觉得可爱,她跟我讲话的样子也可爱,她晚上在听完我的睡前故事睡觉的样子也可爱。我老婆总是说以后你会想念她现在可爱的样子。我明白,问题是时间不会静止,她一定会慢慢长大(然后就没那么可爱),所以干脆提笔,写下关于她的可爱的文字。 小孩和猫玩耍,从猫笼里拿了装猫粮的小碗,追着猫要它吃,甚至平躺把碗递给了躲在床底下的猫,那个动作逗的我笑的不行。她已经把自己当成了猫的小姐姐,虽然行为比较粗鲁,但是猫已经定格在她的童年生活里了。 也许和我爸一样,我身上也留着料理的血。越来越不喜欢外食,反而喜欢在家吃自己煮的食物。前天晚上研究了一下韩式辣味豆腐汤,今天的呈现整体还是让人满意。顺手拍了个照片转发给我的醉鹅兄弟群,我不敢发太多,怕吓到他们。一个回复了我给我敷衍点赞,另一个可能最近忙工作没回复。每人生活不易,无论如何我希望他们都好。 我老婆喝了一口默不作声,一般她觉得不好会直接嫌弃,如果不出声,那就是无声的认可。就像早些时候我煎的三文鱼,吃完后几个月才说我上次做的三文鱼挺好吃的,当下她可能不好意思我的厨艺超出她这么多。家里墙角上的tory包也是如此,送她的礼物一句谢谢也没说,好像理所当然,让人心里不是滋味。 “你不说声谢谢吗?” “谢谢”。她有点尴尬有点假笑的说了这2个字。 我原本并不是要这般表达的。“我不是不给你买礼物,你这些包也没有在便宜,但是一般不会看到你背超过5次…“,但感觉语气太过强硬了,算了,她也应该已经感受到我的能量了。有时候生活,差不多就好不需斤斤计较。 前几天朋友家吃火锅讨论起洗衣机这件事,有的人说一个大容量的带烘干的尤其适合现在湿润的天气;有的人说现在流行买两个,一个洗一个烘。确实,不管哪种,带烘干是一个必选项。尤其自己搬出来住的1年里,每天要花很多时间晾晒衣服,一方面浪费时间在这种无聊事情很没价值,一方便晾在阳台家里也变的不美观,特别当你晾的不好的时候还要受批评,你就知道你需要一台带烘干的机器。 阳光洒进阳台,我的家在9楼。住的楼层高一点,感觉离太阳又近了一些,在冬日也就更温暖了一点。母女俩都有些感冒,躲在房间睡午觉。我想想,好像很久很久都没有这样的午后,没有任何出行计划,只是睡觉,并且在睡后考虑晚上吃什么这样的耍废时光。于我而言也是一种奢侈时光,家人就在我的身旁,我拿起几个月前买的书,泡上一杯热饮,坐在户外椅上,进入书里Tara的世界里,暂时逃离现实。

December 21, 2022

Things that I would bring with me

Scenario #1 To chill (go out for a coffee) 1. Phone 2. Wallet (Keys+cash+identity) Scenario #2 To Commute Pocket Backpack 1. Phone 1. Wallet (Keys+cash+identity) 2. Mac+airpods+charger 3. Notebook+pen Scenario #3 To business travel Pocket Backpack (If long trip) Suitcase 1. Phone 1. Wallet (Keys+cash+identity) 1. T-shirt bag 2. Mac+airpods+charger 2. Underwear bag 3. Notebook+pen 3. Suit bag 3. Notebook+pen 4. Clothing bag 5. Dirty laundry bag 6. Toiletry bag 7....

November 29, 2022

洗礼

说长不长,说短又不短的三周欧洲行落下帷幕。在额外10天的国内隔离期间,虽然无聊但是不失为一个重新思考的好地方。刷着手机里疫情三年后的重返欧洲照片,最能够击中内心的–还是把这个奖颁给受邀到Simon家里做客这件事。 和Simon当同事已超过三年,虽然西方人比较注重隐私,但我们随着时间熟络起来,彼此的关系稍微跨过了同事而进阶到了朋友,偶尔闲话家常,而我对他的印象也仅仅是注重家庭,不说脏话,不喝酒这些肤浅的标签… 飞机落地法兰克福后,Simon邀请了我去他家里做客,我一口答应。因之前偶尔聊起他新买的房子,这次来了刚好有机会去一探究竟。但是,“做客”是去喝杯咖啡,还是去晚餐?当下我并不清楚,德国人的习惯反正直来直去的,我也入乡随俗的白目的又问了一句…好吧,既然是晚餐,脑子里第一反应是–带点啥过去比较好? 得知Simon的老婆最近即将临产,已经是第五个孩子了,除了赞叹他是人生赢家之外,亦有点担心此次的拜访会不会造成他的不方便? 偶尔和老板/同事的聊天中带到Simon,他们都说Simon是非常虔诚(orthodox)的天主教徒,非常非常纯的那种。 越想越不对,越想越紧张…哎哟,好像这跟我30年来被受邀的晚餐有所不同。我们准备了一瓶汾酒作伴手礼,虽然包装盒被我拆了,但是精美的陶瓷瓶身和上面的甲骨文与CHINA字样,感觉会是一个很ok的小礼物。还好咨询了老板,因为虔诚的天主教徒家庭绝对零酒精,礼物虽美,但是绝对不合适…所以在最后一刻打消了这个念头,空手赴宴,内心觉得失礼,但不知者不罪。 Simon的家是一个典型的德国老房子,就像童话故事里面的那样。他不吝啬的告知这屋子他贷款200w(人民币价值)左右,对于这样一个德国小镇,房子的价格大约就落在15w~40w欧元之间。而Simon一人养六人,对于快要出生的第五个小孩,马上就要一人养七人…我从他的眼里看出他有Faith,他有上帝指引着他的方向,所以没有所谓的中国人的焦虑,至少Simon看上去很快乐。虽然现实层面上,他贷款的credit不够–所以借着他岳父母的credit申请贷款,当然费用还是全部他自己在负责,但工作归工作,假期照样玩,全心全意为家庭付出。 一进屋子惊呆了,他说他翻修了这个30年的老房子。全屋木色为主,白/灰为辅的色调,让屋子显得格外的清净和温馨,没有特别浮夸的装潢,只有简约的美感,连冰箱logo都贴掉换成和色调一致的风格,一体性超强。客厅的顶横隔了几个木桩,在里面嵌入了公司的产品聚光灯,供应商烂归烂,但是50欧的售价产品仍然不是盖的,朴实中带有一丝现代科技完美融合,根本dream house;而且客厅竟然没有电视,事实上,room tour之后发现全屋根本就没有电视,连父母的手机都是放在遥远的地方,一个天主教徒仍然非常传统,他们重视和家人的互动,远离“邪恶”的科技;标配一个大庭院,Simon说他今年一整个夏天都在折腾这个后院,布置花草,不知道从哪搞来的木头作为篱笆栅栏,所以一拉开客厅的玻璃拉门就有一片绿色映入眼帘,非常舒服;还有一片小儿童乐园,小朋友一推开门直接可以挖沙戏水,而我们还要开车去环岛路… 那晚的Simon是和平时工作不一样的,他很客气,很尊重客人,很朴实,说了很多生活上的细节跟我们分享。整个晚上我都在探索客气和真实的模糊界限,以至于我不敢说一句玩笑话,只能真心全意的去享受一顿晚饭,注意每一次对话和每一个举动。 晚餐准备的是一盘入烤箱的烤物–烤土豆和鸡肉,佐沙拉和一些坚果,非常简单的一顿家常菜,我也非常感恩能享受这样一次料理,除了吃本身,本来出差在外容易一直吃餐厅菜高油高糖高盐,临时自己超市购入做中餐也不入流,所以吃上一顿当地家常菜感觉都要烧香了,其次这是第一次在这么传统的家里里面用餐又一次收到了文化洗礼,特别是餐前的祷告,Simon特意用了英文祷告,他一旁的女儿用余光撇了我一眼在偷笑,我急忙闭上眼试着融入这个仪式…感觉只有在电影里会发生的情节。 我记得在法兰克福铁锁桥下问过Simon是否喜欢法兰克福这个城市,他直接给予否定。城市喧嚣拥挤,和很多德国人一样,他选择居住在小镇,同时也更注重个人隐私,出此原因我不能分享更多Simon家里的照片,唯有贴上一张晚餐,简单又美味的德国家常菜。 一边用餐,Simon老婆一边煮着咖啡,咖啡香气已经弥漫整个厨房。饭后的甜点来自于Lidl超市的玛芬蛋糕,一向不喜欢玛芬蛋糕的我竟然也吃了2个…这次德国之行又发现了很多宝藏小物,包括小食,保健品,文具,都是物美价廉。 “Will you join the company event tomorrow?” “I don’t know…Let’s see.” 不同与老板的用餐vibe,没有干酒,没有唬烂,整个过程都很平和。倒上一杯果汁来到客厅继续聊天,本来的紧张感已经烟消云散。我问Simon明天是否参加公司的party,从他的回答来看,我心里知道他大概率不会去了,这样的一个家庭状态,我想大部分的公司活动也许都会排在他家庭生活的后面。四个小孩跑跑闹闹,看到2个中国人来家里做客也许感觉很新奇,他们喜欢画画,一人送了我一张他们的得意之作,上面还写有我的名字,他们就像天使一样。 画风突然转到Simon拿出一个乌克丽丽,说他要唱宗教诗歌给我们听。如果在国内,肯定被笑掉大牙…然而在当下,一切都是那么的真诚,Simon有点紧张,我也希望我们的掌声和笑容没有很假;他说他老婆每晚睡觉前都给孩子们唱歌,8点了准备给孩子好入眠。我的天啊…我愣了一下,和他们的小天使们一一拥抱。 这个小镇上不知为何有很多Russian German俄裔德国人(因为都是白人所以我们当然看不出来),之前同事说Simon也属于之一,但是随着饭后个人生活话题的深入,其实Simon父母并不是俄罗斯人,而是德国人,只不过出于某些原因去了俄国(切确的说是当时的USSR,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而后又出口转内销返回这个小镇上,在这之前还辗转到中国的邻居Kyrgyzstan。每次出国旅行最让我享受的就是和当地人的交流,除了交流文化,还顺便补了一把历史和地理。 三个小时一晃而过。那晚,感觉我是处在另外一个空间,在那里没有iPhone的推送,没有人低着头看手机,只有回归原始的简单生活和人与人之间的交谈,还有最重要的–发自内心的微笑。 相较于此次Simon家里做客,三天后去老板父亲家里的做客就显得“轻松”很多。我毫无保留了表达了我的感受,大部分的事情并非非黑即白,在德国这样高度自由的国家,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完全是你的自由,没有品头论足,没有指指点点,只有互相尊重。

November 3, 2022

七年就是一辈子 Explor. #03

身边人 看到网上疯传的梗图,厦门目前的2022年 — 3月疫情;4月疫情;5月下了两次雨,一次12天,一次17天;6月下了一次雨,一次28天;7月喘口气虽然天气暴热;8月疫情… 天灾无可避免,人祸则一步步把你推向生活的另一端…疫情,是天灾还是人祸? 时隔半年的一次广州出差才刚回来,一波疫情又来光顾厦门了。怎么传播进来的?似乎已经没人在乎了,而人们纷纷全副武装在37度艳阳下排队捅喉咙,为自己也为周围在打着鸡血。 我老婆也接受医院号召,周末二日在湖里和集美加入大白行列,成为核酸大军。从她发的照片来看,似乎有那么一份光荣。我也理解。我想,也许半数以上的中国人原本就麻木,患着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而不自知。 我不改变无法改变的东西,只改变力所能及的。美好的周日,一个人也想好好的陪伴女儿,虽然就是一早带她核酸顺便户外健身公园玩玩,然后两人呆在家,绞尽脑汁的看是否有什么可以和女儿互动的游戏,你看我,我看你,煮饭,洗碗,洗衣服,晾衣服。生活的点滴,在她最可爱的4岁年纪,稍纵即逝。 和家中老母进行了十分钟的肤浅对话。她问我。 “如果有钱,你比较想在厦门还是香港买房?” 我给了她一个不符合中国环境和价值观的回答,她看上去很迷惑。是啊,大家不论你我,都还是向往更美好的生活,但是,那个所谓的更美好,似乎标准已经不同了。 暂时逃离现实 读书,听podcast,看YouTube都是我喜欢的逃离现实生活,思考人生,学习的途径。 1)Balaji在Tim Ferriss的播客中认为,美国未来会变成Anachy的状态,我的理解可能有偏差 — 大概是一种无政府(或有政府但实质跟没有差不多),极度自由的状态;而中国则是另外一个极端 — 为一个政府控制所有的国家,CCP高度拥有权利,而国内可能有集合一些反CCP的力量或组织。这是未来的两个超级大国。 2)啃完了Tiago的建立第二大脑的书,学到了很多。这将被应用于我的笔记系统和创作。 3)敬畏Sivers的新书How to live,刚开始不太敢读,因为总感觉和目前中国的生活很脱节…读了之后,确实很脱节,但这便是读书的意义之一,非常棒的一次脱离现实的体验,也许往后再读又有不同体验。 4)近两周几乎每日都花10分钟在看Derek在youtube的区块链新闻,学到了很多知识。一方面让我更加笃信创造者经济 — 你不必是一个专家才能做内容分享,另一方面区块链技术和BTC绝对可以开启下一个时代。与其泡在大陆这个庞大的井底,不如去外面的世界多多探索,真的很有趣。 5)Youtube给我推荐阿滴去美国找他妹妹的影片,随便点了集来看,随便一集都有上好几百K的view。没有花哨的剪辑,只有真实的内容,也许日后我也可以试试Vlog。 七年就是一辈子 李笑来认为人可以过很多“辈子”,七年为一个单位,当人获得一个技能后,他的工作和生活会改变,不可逆的改变,每七年就是一个周期。 想想也怪有道理的,思考我在2011年大三刚进社会到现在,也恰恰可以套进这么一个周期。当然,我的理解是不一定是“七”,“六”或“八”也行,获得的这一个“技能”也可以一种“认知”,甚至也可以是一个“黑天鹅事件”等等。 2011-2016,我年少轻狂,体验了不同的工作,虽然这在履历上是满不好看的但也没想那么多,人生每一步都算数,没去体验其他的工作,你也没办法界定原来有一个行业会比较适合自己。 2016-2022,踏入制造业,做国际贸易,接触西方世界。又是一个从零开始,只不过这一次是逐步成长。快速的在一个工厂成为外贸部主管到创业,路上很多波折但庆幸自己咬牙坚持了下来。2022是疫情第三年了,对大部分国际贸易从业者都是一个洗礼,很多家庭、个人和工作的事情都在这三年内反反复复的思考。是时候了。

August 15, 2022

把防晒霜和阿达帕林添加进我的人生

油管大V Ali Abdaal可能是世界上唯一将Skincare和Productivity联系在一起的人。从来没有想到我会从一个钢铁直男采纳如何去护理皮肤。但十几分钟的视频,讲的实在太有道理又足够简单,所以作为一个懒人我借鉴了一下。 四个简单的规则是: 每天两次保湿 每天使用防晒霜 每天一次使用类维生素A(维甲酸,Retinoid) 维甲酸可减少皱纹,减少色素沉着不均,使我们的皮肤细胞更快再生。 可选视黄醇(Retinol,也是一种类维生素A),作用会比 Retinoid 弱 可选阿达帕林凝胶(Adapalene) Note:事后我被提醒到Retinoid一般是中老年人在用,主要的作用还是在改善老化皮肤… 每天(多次)使用洗面奶 感叹于现在网购的便利,轻松买到防晒霜(德国产)和阿达帕林(法国产)。 My adoption as follows: Cleanser – Moisturizer – Gym&Shower – Sunscreen Shower – Adapalene – Moisturizer

August 5, 2022

Redmoon钥匙包

2021年1月在被朋友的洗脑下,我败了这个钥匙包,这是我第一件Redmoon。目前已经使用了17 个月,这绝对是我做过的最好的购买(或投资)之一。 虽然叫钥匙包,但实际上是一个3合1的产品 — 一个钥匙包,一个钱包和一个卡夹。 它非常适合我的日常口袋和中国城市环境,因为我们实际上并不经常需要现金(事实上我多年来从来没有用现金做任何事情),你只需要很少的现金来应对任何紧急或意外东西,但这永远不会发生。 我把我的身份证和一张可选的元初卡,以及100 元以下的现金放入这个钥匙包的两个夹层; 另一方面,当然是钥匙。 家里钥匙 办公室钥匙 公寓门禁卡 没了。 随身携带,每天你只需要手机和这个包即可搞掂。 而迷人之处在于,这样一件日本工艺品,会随着时间以及你个人的使用痕迹老化,一种专属与你的旧化,让它更加迷人。

August 3, 2022

遇(预)见创作者经济、远程工作和加密货币

一个下着雨的再平常不过的周日,午后开车送老婆去上班,车上放着Green Day 04年的专辑American Idiot;小孩发着低烧在家中父母照料。我仍过着很中国传统的生活,在很传统的中国家庭里。但近几个月偶然拿到了新世界大门的钥匙,让我在中年烦恼之外,偶尔分神思考着其他事情。 创造者经济 去年才读了生活方式教父Tim Ferriss的圣经The 4 Hour Workweek,这本书是很多内容创造者的启蒙,Tim鼓励内容创业,即视频创造、Podcast创造、Blog创造…并以此打造被动收入云云。睡后收入除了听起来就很酷,在2021年的今天借着互联网的普及和通讯科技的进步,已经不再遥不可及,你我都能是Content Creator,立马就可以开始。 只不过,内容创造的发展迅猛还是超乎了我的想象,偶然在停车后刷到Balaji转发的一位华人的推文,把我链接到了一位拥抱未来的博主,每每接触到这样既虚拟又真实的人后,难免都在心里荡起一阵涟漪(太酷了)。 疫情加速了创造者经济,大家面对着手机电脑,有想法的人总想折腾点什么东西出来。而我也在今年踏上这段旅程,而初衷只是认为,写作能释放大脑的内存,是一个极佳的和自己对话的方式,还能缓解焦虑。 而写作仅仅是其中一种记录的形式,就如在10年,20年后,这张2004年的朋克圣经American Idiot还会穿越过去未来,连接你我。 未来不久,创造者时代将全面到来。平台、网络、终端、博主、网红、电商…已经来势汹汹,就发生在每个人的每一天。 远程工作 20年初疫情爆发,全世界的人对远程工作初试啼声。据说有40%的美国人对疫情后时代选择继续远程工作,75%的美国人选择偶尔的远程工作,因为意味着更高的自由度和更低的工作成本。 天杀的我在疫情期间不小心读太多书被洗脑了 — 如Cal Newport的“深度工作”和李笑来的“注意力”重要性,让我认为偶尔的远程工作有助于进入深度工作模式并输出更多价值。犹如我也试水内容创造,也许这样的工作形式更贴合未来。 越来越多公司,外企尤为明显,开始每周固定一天给员工work from home的机会了,即使是在疫情控制相当稳定的国内。所以,我也得在公司提议一下,拥抱未来🤔。 另,走在前面的国家如爱沙尼亚和克罗地亚等,已经陆续开放了电子游民签证。预计在未来几年内,Digital nomad的全球人数会到达10亿人。 加密货币 无知的我在去年认为比特币是个“邪门”的东西,直到年初接触到了一些资源,便开始了探索。 又是Tim害的,他做了两期节目,一是和angel list的创始人Naval和ETH的创始人Vitalik的访谈,二是和Balaji的访谈,原来这些聪明人都在捣鼓这些玩意。感恩生于这个年代,借着互联网的开放性,我们可以免费的接触到巨量信息(当然杂音太多)并可以自主快速学习。 貌似网内对这个话题比较敏感不便赘述,引用下Naval的话大家随意感受下… “人们犯了一个错误,认为互联网是一个新的渠道,比如收音机,电视,互联网。但其实互联网是包含所有的渠道,比如互联网收音机,互联网电视等等。 加密货币也是一样的,他不是一个资产级别,他包含了所有的资产,比如加密货币,加密资产等等。” 不写了我女儿要醒了 感到有点害怕又有点兴奋,不可否认的是,Defi,NFT等一众web 3.0时代已经到来。这世上有人在写代码颠覆世界,也有人整天打电话“王总,请问您公司需要财务记账吗”…很庆幸当初入行了外贸,因为你能(下意识地)接触到全球的资讯。 脑子必须吐点东西出来🧠,不然晚上可能会失眠。

May 31, 2021

Wise(前Transferwise)入金不完全攻略(2021)

很多朋友发现新大陆想小额投资美股,开始体验价值投资的巴菲特白日梦,包括我。但发现开设券商容易,入金困难。办理境外银行卡(如香港或美国)谈不上难,但动辄到上万的存款或者需要亲身到当地办理,则是违背了美股新手小额投资初体验和2020年疫情爆发无法旅行的原则。于是,如果你也捣鼓注册了Transferwise(2021年更名为Wise),却卡壳在入金$20这一个步骤,那么如下的内容也许有点启发。 为入金$20干过的”蠢事“ 支付宝上银汇款(个人跨境汇款产品于2020年12月1日起暂时停止服务,另明确提示:不得用于证券、保险、不动产等资本项目交易) 中国银行柜台汇款(虽可自由购置外币,但是个人无法汇款到Wise所在机构) 让海外的朋友汇款(入金激活的政策必须来自同一人名) 插曲:身边有朋友在2020年上半年通过一顿乱操作,意外的跳过了入金$20并成功激活,享受到了混乱福利期,然而系统很快就修复了漏洞,手慢无。 我在2020年圣诞节12月25日成功入金了$20,用的是全球付的服务。 但是全球付的服务比较昂贵,发现要分享此篇博文,想来回头翻阅之前的汇款记录和手续费太无趣,干脆今日2021年4月23日汇款个小额$500,分享下具体的手续费情况和(再一次)体验。 登陆Wise,增值USD账户,选择debit或者credit card都可以,都会跳转到你绑定的全球付卡HKD Mastercard,几番周折,只能键盘敲下$477,因平台手续费需扣$20.99。 (另,发现近期wise登陆不用科学上网了?) 全球付也收到出账记录。 注:我的Wise完全按真实情况注册申请,中国护照,中国地址,中国电话。于是,收不到这张绿油油的卡。听说全球付入金会有封号风险,请各位谨慎行事,目前我个人入金4次还未湿鞋。 整体花费情况。一个字:贵。 不好玩。

April 25,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