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llionaire Teacher 读书笔记

简体中文译者可能暂时想不到更好的中文书名了吧…这个书名真的挺烂的。 授子以财,不如授子理财。别把财富直接给到下一代,而是要教会他们理财的概念先。 债券就是你向政府或公司发放的贷款。长期来看,债券的收益不不像股票那么高,但是比较稳定。最稳定的债券就是高度工业化国家发行的政府债券,而像可口可乐、沃尔玛等跨国公司的公司债券风险则会略微高一些。 可考虑建立一个合理的投资组合:股票市场指数基金 + 债券市场指数基金。随着年龄增长,增加债券市场指数基金的比例。 债券可以为你的投资组合保驾护航,在市场动荡的时候不至于让你跌到谷底——提供了降落伞的作用。 比如先锋旗下的全美债券指数 BND,这种债券指数可以引入投资组合。股票指数是用来驱动增长的,而债券指数用来稳定整体表现的。在那种长周期的股票熊市的时候,他的表现甚至可超过单纯的股票投资。但这只是基于历史的数据分析,如果你看的时间段不同,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这只是投资的一种思路而已,是否采用看个人。 指数基金和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简称 ETF)有点不同,他们像是出生在同一个王室中的同卵双胞胎。比如,先锋 500 指数基金 VFINX,是一只包含 500 只美国大盘股的指数基金,他仅对在先锋开设账户的美国人开放,买卖亦不收取佣金;ETF 则不同,他像股票一样在交易所交易。先锋标普 500 指数 ETF 例如 VOO,收益几乎和先锋 500 指数基金一样,因为两者都持有相同比例的相同股票,但年费率不同。 「全球化」你的投资账户,比如可以做本国股市指数基金 + 全球股市指数基金 + 债券市场指数基金。在每年的时候做一个比例再平衡。 关注「小的可以忽略」的收费,往往这些微不足道的费用,会在整个投资周期让你少收益几万元!例如我在交易所做出的每笔交易是否产生费用,产生多少费用,我好像都没个概念… 投资的最好时机就是现在,在股市呆的时间越长越好,毕竟你以后不会比现在更年轻了。 投资开始的早的人比那些投资晚但是投入资金多的人,收益率更高。 别掉进 GDP 增长的陷阱。在 2008 - 2016 期间,大国(新兴国家)的 GDP 增长显著,但是如果你买了这个期间的股票市场指数基金,你反而是亏的。发达国家为投资者创造的回报要好过新兴国家。 无论是投资杂志还是财经博主,为了卖更多份杂志或者赚取更多流量,往往会采取更耸动的标题,吸引更多的人。不然其实正确的投资理念也就三两句话——要买就买指数基金。听起来真的很无聊… 高回报率是危险的警报,特别像币圈一些新创公司 Fintech 的投资回报,往往只是一时。人总是很容易被一夜暴富的美梦冲昏头,但是在漫长的旅途中,成功没有捷径,复利需要时间,别走迷路了。 真正的有钱人或者生活有保障的人,是拥有足够的资金或退休金或资产,可以提供两倍于国内中等家庭所得的水准。

March 29, 2025

持续买进 Book notes

🎨 Impressions 书名 Just Keep Buying 俗又有力,已经很切入要害地阐明这本书想表达什么,所以读完没有什么太多惊喜,但仍不失为一本投资的入门好书。如果说 Morgan Housel 的 The Psychology of Money 更多的是探讨人性,那么 Nick Maggiulli 这本书更多的是则重在提供客观的数据分析,引导读者形成自己的投资策略。 对了,Nick Maggiulli 不推崇 FIRE,有点意思。 ✍️ Quotes & Excerpt 相较于历史证据的刻骨铭心,恐惧心理对人们行为的影响力更大。—— Jeremy Siegel 📒 Summary & Notes 一、别因为投资降低生活品质 储蓄 = 收入 - 支出 降低支出的确可以达到增加储蓄的目的从而有更多的钱用于投资,但有其内在的限制。如果收入相对很低,那裤子勒得再紧都是没意义的。 犹如肥胖减重,可以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来改善。这两个哪种效果显著?人的身体最终会适应体力活动的变化,并据以调节其能量消耗。所以运动虽然有很多好处,但是对于减重的效果似乎因为人体的进化或者调节而受限。长期性的改善饮食才更重要。 所以,网上常有人在计算每天省下一杯咖啡的钱用于投资,还用指数级别的数字去计算「可能」得到的收益,简直是扯蛋。 每天的咖啡能够增进工作专精度,本身这件事就很值得了,也带来了些许幸福感,哪怕是在上班路上的星爸爸买的。 控制支出固然重要,比如不必要的奢侈品,但没必要舍弃你的拿铁咖啡。 二、怎么花钱比较没有罪恶感 两倍法则 The 2x Rule 「每当我想花大笔钱在某项东西或某件事时,我必须也拿相同金额来投资。」 这是书中介绍的一种方法用于克服花钱的罪恶感。在消费的同时也等额投资了生财资产,如果不愿意投资等额资金,说明这个消费行为不是很明智,也许也就没有想消费了。 听起来很有趣,但我累死累活好不容易在海外开账户,出入金也没有很方便,不像天龙国人只是动动手机几分钟的事情;况且,本来投资就有自己的 DCA1 计划,如果因为一些消费频繁入金,则容易打乱投资计划或者变得复杂。 所以,消费的时候可以简单地扪心自问:购买这个东西是否有益于长期满足感? 罪恶感也容易随着收入增加,支出难以控制地增加的时候产生。支出一旦增加,收入降低的时候就很难降下来了…书中建议可以存下加薪额的 50%,其余的部分就去享受生活吧。 但这个战术比较适合打工人,不适合创业者。创业者的现金流往往起伏很大,用任何数字来界定如何消费感觉都是在骗自己。 所以,该花的要花,不该花的不要花。这句话真是又土又有道理。 三、年轻人还是认真工作吧 根据资料,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平均花了 32 年才积累起他们的财富。创业者创办企业的平均年龄是 40 岁,因为他们拥有两样年轻人缺乏的东西——经验和资金。那么这两样东西怎么来的呢?答案很简单——传统的职涯路线。 但是,不能只是做一个无脑的打工人。不论通过什么途径增加主动收入,比如出售你的时间,技能等等。这些都是「暂时」的性质。你的所得都应该尽可能用于投资于更多的生财资产,日后换取自由。 「把你所得的 20% 存起来」是很容易误导人的。因为人们的所得会历经时日而波动,不可能所有人都做得到相同的储蓄率。我们如果有能力存更多的钱,就应该存更多,没有就更少。不应该使用静态不变的法则,因为我们的财务总是在波动的。刚步入社会的新鲜人如果全部所赚的都只能维持生计,那还有什么屌好存的。简单的说:把你能存的都存起来。...

February 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