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份报价单,每次报价都需要整一天的那种。
世上报价单千万种,每个行业的差异所以每个行业的报价单也不尽相同。我最喜欢的仍然是最老派的直接用邮件写报价,只是为了提升业务形象被迫走上了报价单设计这条不归路。但服务SEB这个航母级别的客户时,你必须自废武功,所有事都得按他的来,跳进客户挖好的洞里。
当客户的触角伸到不止直接供应商,且到sub供应商时,他们是有备而来的,精心设计的报价格式如果你没有做好万全准备,很容易被客户剥的一丝不挂。我的控制板产品报价单如下。
- Item: 序列号
- Part: 元器件的位号
- Qty: 元器件所需数量
- Component type: 元器件类型
- Specification: 元器件的参数
- Manufacturer: 制造商
变态之处
- 一般的整机采购商不会管控到间接供应商;
- 一般的整机采购商更不会管控到间接供应商的元器件;
- 一般的整机采购商甚至不会参与到个别元器件的原厂价格谈判。
对,这个客户全干了,还干的很彻底。指定元器件称为Imposed component,通常是欧美系的元器件,交期长价格贵,西方客户的OEM项目通常倾向用欧美系芯片设计,如Atmel,NXP。客户参与了和原厂的价格谈判然后让你去采购,让你一分钱都赚不到,但由于有着巨大体量,你也就只能从了。
精华
除去材料成本,报价单的精华之处则是在于费用核算。有多细?
- Component cost: 材料成本
- Purchasing overhead: 采购损耗,必须得是材料成本的3%
- Non-electronic components: 指solder paste锡膏,red glue红胶等物料
- Total material cost: 材料总成本
- Automatic THC: 自动插件费,一般没有,因为当时工厂自动化程度不够
- Automatic SMC: 自动贴片费,按¥0.03*点数核算
- Manual mounting: 手插件,按¥0.04*插件数核算
- Other parts mounting: 其他手插件,按¥0.04*插件数核算
- Microcontroller programming: 单片机烧录费用
- In-circuit testing: ICT电路测试费
- Functional testing: FCT功能测试费,PCBA工厂标配有FCT测试,但实际并无使用
- Varnishing: 防潮油
- Total Process cost: 加工总成本
- Overheads (indirect costs): 总损耗,是材料总成本和加工总成本的2.5%
- Taxs: 税率,一般USD不含税
- Margin: 工厂利润,你只能赚2.5%
- EXW purchase price: 材料总成本+加工总成本+总损耗+税率+利润
- Transport to port: 工厂到码头运输费
- Total purchase price in USD: FOB价格
变态之处
损耗和利润点数都客户说了算; 前3年采购必须每年降2%价格; 每次的报价客户内部都有专门的“工厂砍价专员“做横向对比,同一物料报价不同?指定元器件没按他们的价格?加工费用不同?测试费用不同?包装费用有出入?工厂就需要大费周章的解释一番。
怎么应对🧠
1.报价单永远只是面向客户,真真假假。真的部分是客户指定的的料件以及客户指定的利润点数,其他部分都是千丝万缕抠出来的 —— 自研物料,其他自行采购的物料,加工费和测试费,需要自己提供足够合理的利润依据核算。
2.永远别忘了你是怎么核算“其他部分”的,每一个条目的计算方式做好记录,方便日后和客户报价说明的时候周旋。
3.理论上,不发生工程变更的情况下,同一个条目的价格不应该发生变动,所以每次整理报价都要横向对比前两次的报价单,特别对比关键物料,加工费和测试费,不让客户发现任何端倪。
4.先学习内部采购部的物料报价单,通常大部分物料的实际价格比较“低”,即我要填写给客户的报价单的物料价格会报的比较高,拉高component cost,因为客户加工和利润部分压的比较死,依此增加工厂的实际毛利,另测试费如FCT实则没有产生,亦可以稍作手脚。表面上的2.5%利润,实则经过我的妙手回春,工厂的毛利可以达到约15%。
“这生意我都没利润啦”
“算了算了,就当做个人情吧,这单就不赚你钱“
“我都亏了,下个订单很难操作…”
所以,这种鬼话你还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