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尼拉

在车上,一个老外跟我说他超爱马尼拉,他指着窗外的街道,那些在我们眼里破破旧旧的街道在老外眼里却是别有一番风景。 20年来,马尼拉是沿海地区华人的谋生之地,他们说,这里的钱好赚一些。 “王彬街”,“山上”,“南岛”…是当地华人经常提及的地方,仿佛菲国就由这些地方构成。甚至我以前也是这么认为的。 汽车驶向海边的酒店餐厅,我以为这里是洛杉矶。 华人社区由一个泡泡笼罩着,里面的人可以看得到外面的世界,只是有的人懒得跳脱出来,有的人不得不待在里面。 我和当地人交换了思想,才发觉原来马尼拉这么多值得探索的地方。这里的人可跟以前长辈口中描述的当地人大有不同,我为他们感到很遗憾,他们不清楚马尼拉是这样一个多元的地方。

March 2, 2023

小长假干什么才不无聊|Company of One 读书笔记

最喜欢的还是小长假前的那几天,那种即将要放假的心情。如果假期不是去旅行,而是停留在原地,那么在假期开启之后,马上会感觉无聊,无聊到很痛苦。与父老乡亲周旋,无法学习,浪费时间…大概也就成了假期主旋律。好在我发现了三个好借口,可以逃离现实。 读一本书,看一部电影,学一门课程。主要是春节连健身房也关了,这三件事情可以在让你独处同时,并吸收一点新的东西。 Nomadland, 今次在家里阳台看完这部期盼已久的电影。这部看点很多,首先nomad这个题材就很令人好奇,当然,影片的游民和现今盛行的digital nomad群体相差甚远,类似于一个是被动的,一个是主动的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听说是Frances Mcdormand主动找的赵婷来拍这部片子,华人导演因为“周围到处都是谎言“被断章取义,莫名其妙被冠上辱华之名,有意无意,这倒不是重点,重点是总局敏感程度可见一番。影片宁静又悲伤,和我一边吃的开心果很搭配,细细雕刻出美国底层人民的生活,还有他们的意志。对于那些有能力主动活出自己的生活方式的人,是很幸运的,同时又令人敬佩。 再推荐一部前不久看的好电影,V For Vendetta。追求民主和自由,推翻极权和专政,虽然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影片架构在一个虚拟的时空环境下和用暴力推翻的手段来阐述,不论对错与否,也许追求自由就会是一场血腥抗争。 Company of one 这本书我并没有全部读完,感觉作者有些观点一直在重复,而且很多论点也不只是适用于一人公司(或mini公司),而是大多数生意都应该借鉴的。无论如何,书里还是有许多地方让我产生共鸣,所以分享之。 This fetishization of wanting more, are empty promises of happiness and fulfillment that never seem to come to fruition. Sometimes “enough” or even less is all we need, since “more” too offen equates to more stress, more problems, and more responsibilities in both life and business. Each year Peldi takes $1 million personally, keeps an eighteen month RUNWAY in the company (in case anything bad happens)....

January 28, 2023

养猫四个月,我学到了什么

大约半年前,我女儿时不时的跟我提一句,“爸爸,我好想要养一只白色的猫”。这是不可能的,我从来也没有养宠物的想法,倒不是讨厌,而是因为养宠物麻烦。宠物小孩在玩,背后的铲屎工作(和一堆我想不到的事情)肯定得落到我头上。 结果我女儿千里传音,竟然把这股信念传到我好兄弟店总的耳朵里了。于是,我便得到了这一份惊喜,店总一天下午拉我去了一个神秘地方 — 一家宠物店,抱出一只银渐层的白猫,说这只要送我女儿,干,绝对是个惊喜! 我的脑子还是懵的状态,当天没开车,一路上开着店总车行里的老皇冠,车后座搭载着这只白猫,里头伴随着一大袋猫粮。我是开心还是恐惧?(不过,老皇冠太丝滑,花了10几万人民币改装的车,果然不是盖的)。 小孩当然是喜出望外,开心的一直想抱它。但突如其来闯入这个小家庭的喵星人,是让我们这些大人所屎尿未及的。散落在地板的猫毛,无处安放的猫砂盆,房间多出来的异味,半夜里小猫的喵叫声,我老婆甚至都不敢摸猫,还有那一份承担另一个生命的忐忑… 所以隔天我做了一个自私的决定要把它送回去,趁现在小孩还没对它产生感情之前。随之而来的当头棒喝,让我重新思考。 小孩对于父母带来的小猫咪又突然送走会怎么想? 小孩对小猫咪的保护欲对个人成长有什么影响? 也许可以让小孩的童年更加丰满? 我为什么连养猫这样的快乐都不愿意给予小孩? (还有,即使我老婆有点怕猫,但也坚持把猫咪留着给小孩) 紧接着我们添置了猫的小屋,让猫住了进去,把阿莫西林磨成粉掺进猫粮中治疗它在客厅无情冷气下的喷嚏;买了营养膏和山姆罐头补充营养,犒劳我在十月欧洲出差不在的期间变瘦的小猫;入冬我老婆给他小屋里添置暖床,让小猫在冬天里可以睡个好觉;然后,铲屎变成我每天晚上下班回家的routine之一。 我总觉得一天24小时,只有晚上1个小时的时间放猫出来跑跑跳跳还是不够的,所以我觉得很抱歉。但是没办法,家人有洁癖,有1个小时的放风时间,你就且行且珍惜吧。周末则能多带它出来阳台晒晒太阳补补钙,跟这只猫多chill一会,猫也成为了这个家的一份子。 偶尔在小猫和我女儿嬉戏打闹的过程中,我感受到莫名的温暖。而我老婆也渐渐的喜欢上了这只猫,它长的有点漂亮,行为举止有点搞笑,智商感觉也有点低,但我女儿把自己当成它的姐姐,它现在(应该)已经8个月大了。原来,养猫是这么一回事。小猫让我女儿更有爱心,更懂得照顾别人,也让她更不孤单。 人生有时候是被动的做出选择,也许这个选择是你永远也不会主动迈出的那一步。很多时候,跳脱出那个舒适圈后,会帮助你成为一个更好的人,除了得到一份原本没有的成就感之外,还让你的人生更加精彩。谢谢你,小Killy,来到我们家。

December 29, 2022

从业电控板行业四年,但我讨厌加入电控功能的小家电

感冒反复,偶然在网上看到一个桂枝汤方子,稍微做了下搜寻,号称伤寒第一方 — 桂枝10g 白芍10g 炙甘草 6g 生姜 3片 红枣6枚。除了被菜市场老中医洗脑外,自己身体的感觉确实是受冷比较多,索性这次就试一试,给他疏风散寒下去。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葛根汤只是多了2味药。 然而从柜子里拉出来的“养生壶”,看这操作界面着实让人菊花一紧。竟然有18个功能!其实翻翻说明书就知道,不同的功能也只是功率和时间的不同排列组合而已。这个壶非常经典的体现了大部分中国厂家的低智商和低品位。所以我的桂枝汤是要用18个功能哪个功能去煮呢?“花茶”的选项感觉比较对,那就“花茶”随意煮一煮吧。 大部分的消费品都是为了刺激消费者新的消费而构想出莫名的产品功能让消费者买单,这也是为什么我慢慢在思考花钱买东西这件事,因为我不想买一些垃圾回家。“还是以前的版本比较好”,近几年常常听到这句话,不仅仅是小家电,甚至涉及到家居和汽车。 简而言之,就是用料越来越省,年年在cost down,为了打到更多的消费者,对公司产生更多的效益。 本人在电子控制板的行业待了四年,欧美市场作为风向标,小家电的行业方向也是从机械式的控制引领向电控式的方向,由此产品可以更加酷炫,更加多功能,更高售价… 我在2017年接触到一个希腊客户,他们是超过10年的Delonghi的供应商。在此之前,希腊客户制作的煎烤器采用的都是机械式的,采用发热管heating tube进行加热,原理简单,用料扎实。所以产品真的很不容易坏掉… 市场就是这样,为了跟上时代的脚步,你就必须往前迈一步只是为了钱。于是也就有了我和希腊客户的故事 — 双方一起研发定制电控板,以适配新的煎烤器,帮助客户抢夺市场。但作为消费者,我真的会喜欢这种新产品吗?我无非想要实现开关加热,控温(调整功率),定时(调整timing)等功能。倒也不是厌恶电子控制功能,而是市面上的产品大多做的太过复杂,使用学习成本高了,自然心生厌恶。 有趣的是我从希腊人身上也学了很多东西,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 — 产品使用必须要足够无脑!一开始我以中国式思维向他提案了设计思路,基于目前国内的某客户的方案上进行修改,聊着聊着他便说了一句:对欧洲人来说来复杂了。我当时会心一笑,现在回想,其实全世界都一样,何必把产品设计的那么复杂,是要炫耀自己能设计出多复杂的东西?还是要报复消费者呢? 而现实就是,机械式的小家电就是会慢慢死光光了,不管是热水器,烧水壶,烘干消毒柜。只选最minimal的产品,人生才不会那么累。

December 28, 2022

我到底喜不喜欢古着

苦等三个月的木村包终于到货了,我急忙取完包裹在车后箱把包从快递箱里拽出来,直接上身背去上班。然后,在第二天我还是把它给退了… 木村包真的很好,但是我背起来真的一点都不像木村拓哉。退掉这个期待已久的包包倒也不是因为如此,而是实用性很弱。只有一个大格子收纳空间,取放一些小物件很不方便;而且用料过好,所以感觉非常涩非常沉重…发现自己越来越注重机能性,不是说要玩古着的吗?玩个屌古着。 大学那会儿非常喜欢Levis牛仔裤,我的第一条501竟然是每个月收集一些零钱,然后集满899元去专柜买的(还买大了,买的W34),进而接触到日本化的美式复古,也就是阿美咔叽。然而毕竟是小众高端路线,那时钱包羞涩,也买不了啥。但是现在能买倒也没那么着迷了。 古着主要三个代表:牛仔,皮具和银饰。 自从接触到极简主义之后,我觉得衣橱里收藏的那些牛仔裤简直愚蠢 — 所以我把不能穿的都扔了!然后再也不迷恋牛仔裤了,进而不幻想拥有其他高级的衣物,而是穿的舒服就好,这也是为什么到了夏天我有一样的10件优衣库T恤也不在乎别人如何看我。高端牛仔距离我最近的一次是在2016年的冬天在台北,我差一点就入了一件LVC,我忘了没买它的理由,因为那个冬天满是其他甜蜜的回忆。 我喜欢Redmoon,因为使用了1年我买的第一个红月钥匙包后觉得非常之满意,不仅很实用,而且很有滋味。根据人的劣根性,马上就会再找这个品牌有没有其他好用的东西,所以再入手二三,然后真的就是还好,为了用而用,不然就是放着吃灰,非常违背我极简的lifestyle。 但我很愿意尝试新东西,戴着Arizona Freedom的羽毛银饰让我觉得有点特别,我发现其他人第一眼会用余光扫一下我的链子0.5秒,然后气氛会尴尬个0.5秒,但是真的有点特别,虽然我老婆并不这么想。还有大热的工装、军装和户外…价格倒是其次,重点是对你用处有多大? 顺便看了下羽毛的寓意 — 为鹰带来勇气和幸运。 Spend money where you spend the most time. 尤其接触了区块链之后,除了现实世界的物品,我的极简主义还涵盖了digital的东西 — 我开始在意永恒♾️这件事,比如NFT在区块链上就是永恒的,并且是去中心化的,没人可以删除他。我觉得这件事太美妙了,害我时不时思考现实生活中哪些东西对我而言是真正重要的,以至于我做了这个出行/逃跑清单。 我不喜欢古着,我只喜欢对我产生价值的物品,如果刚好那个东西是古着,那我就是刚好喜欢到那件古着而已。

December 23, 2022

关于姓氏「吕」的前世今生

先说结论: 中国内地人的和国际接轨的文件如护照、港澳通行证等,拼写 LYU; 2012年以前和国际接轨的文件,拼写 LU/LV; 中国内地使用的文件如银行卡,拼写 LV; 菲律宾华侨在当地的文件,拼写 LU; 香港人的官方证明,拼写 LUI; 澳门人的官方证明,拼写 LOI。 尴尬的情况: 在国外入住酒店,对方可能要核查护照和信用卡的姓名是否一致,于是你得解释为什么一个是 LYU,一个是 LV; 在国外打印名片卡用于商务用途,对方可能要核查护照和你邮件落款姓名是否一致,于是你得解释为什么一个是 LYU,一个 LU。 我讨厌 LYU,也认为 LV 很弱智。 沿海人早期经商,很多人下南洋或是以某种手段登陆香港或澳门谋生,所以村里的人遍布五湖四海。于是,明明是同一个姓氏,但每次看到他们的证件的时候,「吕」的拼写却不尽相同。 LYU,读起来像是「L-I-U」,让人听起来很不爽; LV,外国人根本无法发音,会有V这个字母,完全是因为需要在键盘上打出「吕」这个字而已。 所以我「选择」了 LU,所谓「选择」,也暂时只是自嗨的一个国际身份形象,因为你没有权利去影响中国大陆地区「吕」姓氏在护照上必须体现为LYU这件事。而且,LU 看起来很简单又不做作,我喜欢简单的东西。于是,顺手注册 eddylu.me 这个域名作为我的网站,还特意和客服确认了 .lu 域名可以做为 personal site,而不限于卢森堡人民使用(不好意思,抢了你们这么好的域名)。 小插曲,我的第二本护照即将到期,已经到了需要更换的时间段了。鉴于目前国际形势风云变换,国内因私出境限制和各种奇怪政策,以及网上各种被剪护照的消息,原以为需要提供一大堆东西,以商务出行的证明材料准备大战出入境时,没有想到办理新护照的过程却出奇的轻松和简单 — 因为目前护照的美国十年 Visa 还是 valid 的状态,也因此利用这个 visa 然后用不可言喻的理由顺利并且快速的申请到了新的护照。 有趣的是,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就职于一家德国公司。接触了德语之后,发现德语有一个字母ü,发音几乎和中文拼写 Lü 相同,难道这就是 destiny? 待探索: 德国/欧盟工作签证,Aufenthaltstitel (Residence permit),不知是否一定要遵循中国护照原则,还是可以修改 surname 并加注? 香港身份证,好像可以自由修改拼写?比如我的舅舅就在香港身份证申请了 LU。 This is how I would explain my surname to others. Before 2012, it was written LU as my surname in passport....

December 21, 2022

疫情爆发期间一个普通人的周末午后

该来的还是来了,随着时不时的地方离谱管控新闻和各地人民对自由的号角,上面的防线终于被攻破,终于肯把这些小感冒病毒撒向各地,滋养人民了。那个丑恶的嘴脸,也如意料之中的找一个好台阶让自己下,反正总归是一场胜利! 前段时间和同事在聊天,现在大陆思想两极化因为这个疫情(和管控)变得越来越分明了,也更尖锐了。真是个有趣的时代,也感谢这场疫情,让我看的更清楚和更明白自己想追寻什么。 眼下最重要的是保证家人的健康(问题是小感冒能对健康造成什么影响),以及照顾家人的情绪 — 居家是一个最优选。于是有了难得的和老婆小孩在家相处的一天。 小孩现在4岁,最近我越看她越觉得可爱,她跟我讲话的样子也可爱,她晚上在听完我的睡前故事睡觉的样子也可爱。我老婆总是说以后你会想念她现在可爱的样子。我明白,问题是时间不会静止,她一定会慢慢长大(然后就没那么可爱),所以干脆提笔,写下关于她的可爱的文字。 小孩和猫玩耍,从猫笼里拿了装猫粮的小碗,追着猫要它吃,甚至平躺把碗递给了躲在床底下的猫,那个动作逗的我笑的不行。她已经把自己当成了猫的小姐姐,虽然行为比较粗鲁,但是猫已经定格在她的童年生活里了。 也许和我爸一样,我身上也留着料理的血。越来越不喜欢外食,反而喜欢在家吃自己煮的食物。前天晚上研究了一下韩式辣味豆腐汤,今天的呈现整体还是让人满意。顺手拍了个照片转发给我的醉鹅兄弟群,我不敢发太多,怕吓到他们。一个回复了我给我敷衍点赞,另一个可能最近忙工作没回复。每人生活不易,无论如何我希望他们都好。 我老婆喝了一口默不作声,一般她觉得不好会直接嫌弃,如果不出声,那就是无声的认可。就像早些时候我煎的三文鱼,吃完后几个月才说我上次做的三文鱼挺好吃的,当下她可能不好意思我的厨艺超出她这么多。家里墙角上的tory包也是如此,送她的礼物一句谢谢也没说,好像理所当然,让人心里不是滋味。 “你不说声谢谢吗?” “谢谢”。她有点尴尬有点假笑的说了这2个字。 我原本并不是要这般表达的。“我不是不给你买礼物,你这些包也没有在便宜,但是一般不会看到你背超过5次…“,但感觉语气太过强硬了,算了,她也应该已经感受到我的能量了。有时候生活,差不多就好不需斤斤计较。 前几天朋友家吃火锅讨论起洗衣机这件事,有的人说一个大容量的带烘干的尤其适合现在湿润的天气;有的人说现在流行买两个,一个洗一个烘。确实,不管哪种,带烘干是一个必选项。尤其自己搬出来住的1年里,每天要花很多时间晾晒衣服,一方面浪费时间在这种无聊事情很没价值,一方便晾在阳台家里也变的不美观,特别当你晾的不好的时候还要受批评,你就知道你需要一台带烘干的机器。 阳光洒进阳台,我的家在9楼。住的楼层高一点,感觉离太阳又近了一些,在冬日也就更温暖了一点。母女俩都有些感冒,躲在房间睡午觉。我想想,好像很久很久都没有这样的午后,没有任何出行计划,只是睡觉,并且在睡后考虑晚上吃什么这样的耍废时光。于我而言也是一种奢侈时光,家人就在我的身旁,我拿起几个月前买的书,泡上一杯热饮,坐在户外椅上,进入书里Tara的世界里,暂时逃离现实。

December 21, 2022

Things that I would bring with me

Scenario #1 To chill (go out for a coffee) 1. Phone 2. Wallet (Keys+cash+identity) Scenario #2 To Commute Pocket Backpack 1. Phone 1. Wallet (Keys+cash+identity) 2. Mac+airpods+charger 3. Notebook+pen Scenario #3 To business travel Pocket Backpack (If long trip) Suitcase 1. Phone 1. Wallet (Keys+cash+identity) 1. T-shirt bag 2. Mac+airpods+charger 2. Underwear bag 3. Notebook+pen 3. Suit bag 3. Notebook+pen 4. Clothing bag 5. Dirty laundry bag 6. Toiletry bag 7....

November 29, 2022

洗礼

说长不长,说短又不短的三周欧洲行落下帷幕。在额外10天的国内隔离期间,虽然无聊但是不失为一个重新思考的好地方。刷着手机里疫情三年后的重返欧洲照片,最能够击中内心的–还是把这个奖颁给受邀到Simon家里做客这件事。 和Simon当同事已超过三年,虽然西方人比较注重隐私,但我们随着时间熟络起来,彼此的关系稍微跨过了同事而进阶到了朋友,偶尔闲话家常,而我对他的印象也仅仅是注重家庭,不说脏话,不喝酒这些肤浅的标签… 飞机落地法兰克福后,Simon邀请了我去他家里做客,我一口答应。因之前偶尔聊起他新买的房子,这次来了刚好有机会去一探究竟。但是,“做客”是去喝杯咖啡,还是去晚餐?当下我并不清楚,德国人的习惯反正直来直去的,我也入乡随俗的白目的又问了一句…好吧,既然是晚餐,脑子里第一反应是–带点啥过去比较好? 得知Simon的老婆最近即将临产,已经是第五个孩子了,除了赞叹他是人生赢家之外,亦有点担心此次的拜访会不会造成他的不方便? 偶尔和老板/同事的聊天中带到Simon,他们都说Simon是非常虔诚(orthodox)的天主教徒,非常非常纯的那种。 越想越不对,越想越紧张…哎哟,好像这跟我30年来被受邀的晚餐有所不同。我们准备了一瓶汾酒作伴手礼,虽然包装盒被我拆了,但是精美的陶瓷瓶身和上面的甲骨文与CHINA字样,感觉会是一个很ok的小礼物。还好咨询了老板,因为虔诚的天主教徒家庭绝对零酒精,礼物虽美,但是绝对不合适…所以在最后一刻打消了这个念头,空手赴宴,内心觉得失礼,但不知者不罪。 Simon的家是一个典型的德国老房子,就像童话故事里面的那样。他不吝啬的告知这屋子他贷款200w(人民币价值)左右,对于这样一个德国小镇,房子的价格大约就落在15w~40w欧元之间。而Simon一人养六人,对于快要出生的第五个小孩,马上就要一人养七人…我从他的眼里看出他有Faith,他有上帝指引着他的方向,所以没有所谓的中国人的焦虑,至少Simon看上去很快乐。虽然现实层面上,他贷款的credit不够–所以借着他岳父母的credit申请贷款,当然费用还是全部他自己在负责,但工作归工作,假期照样玩,全心全意为家庭付出。 一进屋子惊呆了,他说他翻修了这个30年的老房子。全屋木色为主,白/灰为辅的色调,让屋子显得格外的清净和温馨,没有特别浮夸的装潢,只有简约的美感,连冰箱logo都贴掉换成和色调一致的风格,一体性超强。客厅的顶横隔了几个木桩,在里面嵌入了公司的产品聚光灯,供应商烂归烂,但是50欧的售价产品仍然不是盖的,朴实中带有一丝现代科技完美融合,根本dream house;而且客厅竟然没有电视,事实上,room tour之后发现全屋根本就没有电视,连父母的手机都是放在遥远的地方,一个天主教徒仍然非常传统,他们重视和家人的互动,远离“邪恶”的科技;标配一个大庭院,Simon说他今年一整个夏天都在折腾这个后院,布置花草,不知道从哪搞来的木头作为篱笆栅栏,所以一拉开客厅的玻璃拉门就有一片绿色映入眼帘,非常舒服;还有一片小儿童乐园,小朋友一推开门直接可以挖沙戏水,而我们还要开车去环岛路… 那晚的Simon是和平时工作不一样的,他很客气,很尊重客人,很朴实,说了很多生活上的细节跟我们分享。整个晚上我都在探索客气和真实的模糊界限,以至于我不敢说一句玩笑话,只能真心全意的去享受一顿晚饭,注意每一次对话和每一个举动。 晚餐准备的是一盘入烤箱的烤物–烤土豆和鸡肉,佐沙拉和一些坚果,非常简单的一顿家常菜,我也非常感恩能享受这样一次料理,除了吃本身,本来出差在外容易一直吃餐厅菜高油高糖高盐,临时自己超市购入做中餐也不入流,所以吃上一顿当地家常菜感觉都要烧香了,其次这是第一次在这么传统的家里里面用餐又一次收到了文化洗礼,特别是餐前的祷告,Simon特意用了英文祷告,他一旁的女儿用余光撇了我一眼在偷笑,我急忙闭上眼试着融入这个仪式…感觉只有在电影里会发生的情节。 我记得在法兰克福铁锁桥下问过Simon是否喜欢法兰克福这个城市,他直接给予否定。城市喧嚣拥挤,和很多德国人一样,他选择居住在小镇,同时也更注重个人隐私,出此原因我不能分享更多Simon家里的照片,唯有贴上一张晚餐,简单又美味的德国家常菜。 一边用餐,Simon老婆一边煮着咖啡,咖啡香气已经弥漫整个厨房。饭后的甜点来自于Lidl超市的玛芬蛋糕,一向不喜欢玛芬蛋糕的我竟然也吃了2个…这次德国之行又发现了很多宝藏小物,包括小食,保健品,文具,都是物美价廉。 “Will you join the company event tomorrow?” “I don’t know…Let’s see.” 不同与老板的用餐vibe,没有干酒,没有唬烂,整个过程都很平和。倒上一杯果汁来到客厅继续聊天,本来的紧张感已经烟消云散。我问Simon明天是否参加公司的party,从他的回答来看,我心里知道他大概率不会去了,这样的一个家庭状态,我想大部分的公司活动也许都会排在他家庭生活的后面。四个小孩跑跑闹闹,看到2个中国人来家里做客也许感觉很新奇,他们喜欢画画,一人送了我一张他们的得意之作,上面还写有我的名字,他们就像天使一样。 画风突然转到Simon拿出一个乌克丽丽,说他要唱宗教诗歌给我们听。如果在国内,肯定被笑掉大牙…然而在当下,一切都是那么的真诚,Simon有点紧张,我也希望我们的掌声和笑容没有很假;他说他老婆每晚睡觉前都给孩子们唱歌,8点了准备给孩子好入眠。我的天啊…我愣了一下,和他们的小天使们一一拥抱。 这个小镇上不知为何有很多Russian German俄裔德国人(因为都是白人所以我们当然看不出来),之前同事说Simon也属于之一,但是随着饭后个人生活话题的深入,其实Simon父母并不是俄罗斯人,而是德国人,只不过出于某些原因去了俄国(切确的说是当时的USSR,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而后又出口转内销返回这个小镇上,在这之前还辗转到中国的邻居Kyrgyzstan。每次出国旅行最让我享受的就是和当地人的交流,除了交流文化,还顺便补了一把历史和地理。 三个小时一晃而过。那晚,感觉我是处在另外一个空间,在那里没有iPhone的推送,没有人低着头看手机,只有回归原始的简单生活和人与人之间的交谈,还有最重要的–发自内心的微笑。 相较于此次Simon家里做客,三天后去老板父亲家里的做客就显得“轻松”很多。我毫无保留了表达了我的感受,大部分的事情并非非黑即白,在德国这样高度自由的国家,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完全是你的自由,没有品头论足,没有指指点点,只有互相尊重。

November 3, 2022

七年就是一辈子 Explor. #03

身边人 看到网上疯传的梗图,厦门目前的2022年 — 3月疫情;4月疫情;5月下了两次雨,一次12天,一次17天;6月下了一次雨,一次28天;7月喘口气虽然天气暴热;8月疫情… 天灾无可避免,人祸则一步步把你推向生活的另一端…疫情,是天灾还是人祸? 时隔半年的一次广州出差才刚回来,一波疫情又来光顾厦门了。怎么传播进来的?似乎已经没人在乎了,而人们纷纷全副武装在37度艳阳下排队捅喉咙,为自己也为周围在打着鸡血。 我老婆也接受医院号召,周末二日在湖里和集美加入大白行列,成为核酸大军。从她发的照片来看,似乎有那么一份光荣。我也理解。我想,也许半数以上的中国人原本就麻木,患着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而不自知。 我不改变无法改变的东西,只改变力所能及的。美好的周日,一个人也想好好的陪伴女儿,虽然就是一早带她核酸顺便户外健身公园玩玩,然后两人呆在家,绞尽脑汁的看是否有什么可以和女儿互动的游戏,你看我,我看你,煮饭,洗碗,洗衣服,晾衣服。生活的点滴,在她最可爱的4岁年纪,稍纵即逝。 和家中老母进行了十分钟的肤浅对话。她问我。 “如果有钱,你比较想在厦门还是香港买房?” 我给了她一个不符合中国环境和价值观的回答,她看上去很迷惑。是啊,大家不论你我,都还是向往更美好的生活,但是,那个所谓的更美好,似乎标准已经不同了。 暂时逃离现实 读书,听podcast,看YouTube都是我喜欢的逃离现实生活,思考人生,学习的途径。 1)Balaji在Tim Ferriss的播客中认为,美国未来会变成Anachy的状态,我的理解可能有偏差 — 大概是一种无政府(或有政府但实质跟没有差不多),极度自由的状态;而中国则是另外一个极端 — 为一个政府控制所有的国家,CCP高度拥有权利,而国内可能有集合一些反CCP的力量或组织。这是未来的两个超级大国。 2)啃完了Tiago的建立第二大脑的书,学到了很多。这将被应用于我的笔记系统和创作。 3)敬畏Sivers的新书How to live,刚开始不太敢读,因为总感觉和目前中国的生活很脱节…读了之后,确实很脱节,但这便是读书的意义之一,非常棒的一次脱离现实的体验,也许往后再读又有不同体验。 4)近两周几乎每日都花10分钟在看Derek在youtube的区块链新闻,学到了很多知识。一方面让我更加笃信创造者经济 — 你不必是一个专家才能做内容分享,另一方面区块链技术和BTC绝对可以开启下一个时代。与其泡在大陆这个庞大的井底,不如去外面的世界多多探索,真的很有趣。 5)Youtube给我推荐阿滴去美国找他妹妹的影片,随便点了集来看,随便一集都有上好几百K的view。没有花哨的剪辑,只有真实的内容,也许日后我也可以试试Vlog。 七年就是一辈子 李笑来认为人可以过很多“辈子”,七年为一个单位,当人获得一个技能后,他的工作和生活会改变,不可逆的改变,每七年就是一个周期。 想想也怪有道理的,思考我在2011年大三刚进社会到现在,也恰恰可以套进这么一个周期。当然,我的理解是不一定是“七”,“六”或“八”也行,获得的这一个“技能”也可以一种“认知”,甚至也可以是一个“黑天鹅事件”等等。 2011-2016,我年少轻狂,体验了不同的工作,虽然这在履历上是满不好看的但也没想那么多,人生每一步都算数,没去体验其他的工作,你也没办法界定原来有一个行业会比较适合自己。 2016-2022,踏入制造业,做国际贸易,接触西方世界。又是一个从零开始,只不过这一次是逐步成长。快速的在一个工厂成为外贸部主管到创业,路上很多波折但庆幸自己咬牙坚持了下来。2022是疫情第三年了,对大部分国际贸易从业者都是一个洗礼,很多家庭、个人和工作的事情都在这三年内反反复复的思考。是时候了。

August 15,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