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转发炎体质 Book notes

书中把众多体质化繁为简,分为「平,虚,湿,痰,瘀,结」六大类型。但体质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处于无时无刻在变动的状态。体质受遗传、社会环境、自然气候、劳逸情况、精神状态、药物和饮食等因素的影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到某个地方居住一段时间后,不同的气候环境和饮食习惯,都会呈现出不同的体质。这解释了我为什么在德国和日本喝冰啤酒无敌,但是回国后喝凉的就容易肠胃不舒服。 透过饮食调整,保持适当运动,保证规律作息和情绪管理等,都可以影响自身的阴阳平衡来改善部分的体质。 这本书让我改善了对「中医」的看法。「中医」主打一个说不清楚…之前总觉得和玄学沾边,但有时候中医能治疗你的疼痛让你又半信半疑。但人生美妙的地方就是有的时候说不清楚。德国的草粉药很盛行,在海德堡亦有药事博物馆,其中和中医有极其相似的地方。草药不是中国的唯一,原来古老的智慧都有相通之处。 虚性体质分为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四种。 比如阳虚,吃冰凉的食物后感到不适,大便软烂,四肢冰凉,且常见的疾病就是「慢性腹泻」,长期容易落塞,这正中 D先生的下怀。D先生原本肠胃虚弱,自 covid 后肠胃被进一步攻击。 体质的六大类型是渐进严重的,一虚再虚后面就恶化变成了「湿」了。 湿性体质又分为「湿寒」和「湿热」两种。例如容易腹泻就是属于偏寒性的慢性发炎,其根本原因是免疫系统低下所造成的。人在过度疲倦,压力太大或睡眠不足都容易出现这些慢性发炎的症状。 湿热体质特征:脸上容易出油、冒痘痘,时常口干涩; 湿寒体质特征:容易腹泻,身体沉重,四肢冰凉,气血不通。 D先生脸上容易冒痘痘,属于上焦燥热的症状,本身又湿寒,于是就成了「上热下寒」,寒热夹杂的体质。 于是,「湿寒」和「湿热」傻傻分不清楚,D先生觉得自己都有中招一点点,但总觉得湿寒多一些,不如就把奖杯颁给「湿寒体质」吧。 中医在治疗这些慢性发炎疾病上,是在根本上去调理免疫机能,而非像西医根据表征去(短期)治疗,这是二者最大的区别,也是这本书能洗我脑的原因。 有一种免疫疾病叫雷诺氏症 Raynaud’s disease,会影响小血管,通常包含手指和脚趾末端,引起局部的麻木。一开始会变白,发紫,后血液进入变回红。看到这里,D先生又怀疑自己得了这种病。中医治疗上偏向补气,用疏通气血的方法来改善。 痰湿体质是身体长期堆积湿气,气血不顺,身体没有代谢出去,造成痰湿,常见的症状有懒惰不想动、喉咙常有卡痰感、消化不良、大便黏黏的不成形、肠胃不舒服等。 这里的「痰」并不只是指咳嗽的痰,还包括血管里过多的脂肪还有水肿,都可以称为「痰」。 肥胖痰湿的体质,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机会明显大于非痰湿体质。这类族群大部分都是脂肪丰厚,体型肥胖的状态。 看到了这里,D先生感觉自己又朝「痰湿」进军了。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这里的「脾」通常泛指现代医学的「胰脏」,胰脏分泌的消化酵素,负责将食物转化为营养元素供给身体消化吸收;「后天」则是出生后摄入的养分。所以,脾(胰脏)在后天的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发挥重要的作用。「脾胃」涵盖了整个消化功能,和气血运转,水的代谢密切相关。痰湿严重时,就会影响脾胃功能。 预防三高可以借鉴「低GI饮食法」,摄取原型谷物、高蛋白、新鲜蔬菜和糖分不高的水果为主,尽量减少血糖的波动。 有些慢性病药物其实是多余的,像是降胆固醇,降血压,降尿酸等的药物,都是可以通过中药治疗而逐渐减少西药的用量。 D先生此时麒麟臂发作,点了一杯山楂冰美式后,想稍微思考下如何调整自己的饮食和心态。虽然抱有迁徙的幻想,但是 D先生还是多生活和工作在闷热和潮湿的城市。既然目前迁徙只是痴人说梦,况且身体开始报警,开始认清现实,活在当下,老老实实地调理身体。

November 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