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imple Path to Wealth Book notes

Collins 主张极简投资,分享的几个投资大道至简的道理,也是 一如既往 反人性的。 市场会不定期的崩坏(引起恐慌抛售)。比如 2000 年互联网泡沫、08 年金融危机、911、Covid…没人能预测到这些事件,而往往就是这些事件推进了历史进程。别人都在抛售你还买吗?买! 市场永远都会自己修正,永远。 市场长期来看都是向上的,只不过从短期的视角也许会跌跌撞撞。 市场(也许特指美国市场),是无一例外的最好的投资标的。 往后的 10 年,20 年,50 年仍然会有经济衰退或崩坏等等,但只要你做好准备并在市场里待得够久,你就能赢过绝大多数人。最难的是精神层面上要过这一关。 每次的市场倒塌,都是另一个绝佳的买入机会。 Simple is good. Simple is easier. Simple is more profitable. 这本书站在普通人的角度,主打一个 Simple,投资要很简单,很无脑。Collins 根据他自己的切身经验给出投资建议,算是讲真话,说人话的 博主。关于指数基金,他直言不讳地只推荐 1 个 VTSAX1 和 1 个 VBTLX2,没了。 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洗脑——Youtuber,Blogger,股票基金经理,交易所,新闻邮件,自媒体等等。其实正确的投资道路没那么难。他们总是制造焦虑和恐慌。值得信赖的博主就很重要。 这本书还是有照顾到全球的读者。比如有三章是只给美国读者的,涉及到不同地区居民的税务情况等等,我就略过了。 ETF 是 Inflation hedge,规避通胀带来的风险;债券 Bond(你借钱给政府或公司)是 Deflation hedge,和股票是相对的,规格通缩带来的风险。购买了债券,You are loaning money to a company or government agency。一点点通胀是健康的,能有效的推动经济发展。 Collins 提醒要小心券商平台收取的(手续)费用。例如我使用的 IBKR,交易手续费应该是 0.37 USD 每一笔,很低啦。但作为美国人,Collins 首推的是 VTSAX 和 VBTLX,都是很低的 Expense ratios,0.05%。但是要求最低 3K USD 的最低投资额。...

April 30, 2025

执行长日记 读书笔记

今年过年期间听了 Morgan Housel 在 The Diary Of A CEO 这档播客的 一期节目,马上就注意到了主持人 Steven Bartlett。顺手一查,这个 podcast 是欧洲最受欢迎的播客之一,而且这家伙才 32 岁!几个月前在香港赶机场快线的时候,路过诚品书店,我便顺手买了这本书,才对 Bartlett 的不明觉厉到理解更多。Bartlett 写这本书的动机很纯碎也很真诚。他的语言没有花里胡哨,我很佩服他化繁为简的功力。他提出的观点、举出的案例和书写的每一条法则都浅显易懂,切中要害。 人生的五个桶子 你知道什么——知识。在学校,大学学到的,比如英语,外贸条款、流程; 你能做什么——技能。知识得到应用,比如从事外贸行业; 你认识谁——人脉。工作中认识了谁,自己公司的,其他公司的,客户,供应商等等; 你拥有什么——资源。有了以上,你的资源就越来越多了; 外界对你的看法——声望。你的 reputation。 这 5 个桶子是有顺序的,按正确顺序装满你的桶子,但我不是很同意这个顺序,我认为 3,4,5 都是可以一起慢慢装满的。持续不断的拓展人脉,丰富的资源,良好的声望。 如果当我们碰到产业被别人颠覆或者公司倒闭等事件,我们的人脉、资源和声望有可能归零;但只有知识和技能是别人拿不走的,是可以让你细水长流的。 犹如 纳瓦尔宝典 书中分享的类似理念,如果把你丢到一个陌生的国家,你可以在 5~10 年内重新致富,因为已经习得了致富这一种技能。这代表 Naval 的前 2 个桶子装的很满。 若你想学习某事,阅读相关资料;若你想理解某事,撰写相关文章;若你想精通某事,教会别人。 — Yogi Bhajan 不论任何领域,想加快学习曲线的话,「切肤之痛」是重要的心理工具。想了解 Web3,就去买 NFT;想练健身,就去找个教练;想学做生意,那就真的投点钱给他干下去。真枪实弹拿钱或者社交资本去做赌注,不管结果好坏,让自己产生「切肤之痛」,你就学的最快。人类行为更容易为了避免损失而受到驱使,而非追求利益,这就是「损失规避 Loss aversion」。所以,不妨为自己创造一些可能会失去的(能承受的)筹码。 若你想精通某事,就公开去做,并持之以恒。好像我的 blog 就有点这个意思。我的写作在学生时期非常平庸,如果还能持之以恒地一直烂下去,好像也算是一种厉害。 当今的一些作家或者创作者,都为自己建立了义务,必须持续思考、写作和分享。Just do it. 想让对方的大脑保持活跃,并接受你的观点,一开始回应时,不能先陈诉反对意见。比如不要以「我不同意」或「你做了」来开场,而是要运用你们的共通点来慢慢扭转。 「学会不争辩」是一个重要的沟通技巧,能在你在工作和生活中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让对方感觉「被听见」,在回应时让对方感觉到「被理解」。 改变他人想法的关键是找到彼此的共同信念或动机,让他们保持开放的态度来看待(并逐渐接受)你的观点。 提问比起陈述,更容易引人思考;以二元的是非问句提问,答案如果回答「是」,会让人心理上更接近理想的自己而做出肯定的回答。比如,「今天,你吃蔬菜了吗?」,「你愿意和我一起去体验生活吗?」,有机会可以创造正向的行为。 你所相信的,基本上是基于某种形式的第一手证据。其实,证据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无关紧要,人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偏见,主观上认定是否能接受证据为真。 当一个人获得与原本信念不同但强度较高的反证据时,信念就会有所改变;所以如果你要说服别人,试着去植入新的证据。 别再说自己还不够格,还不够好或者不值得。当你开始尝试不够格的事情的时候,就是成长的开始。 人有时候会对潜在重要的资讯视而不见,就是因为受到「认知失调 Cognitive dissonance」的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相互抵触时所发生的冲突感。比如,吸烟的人就是认知失调——抽烟的行为和抽烟有害健康的证据相抵触和矛盾,抽烟的人用各种方式来合理化自己的行为,比如他们认为「我只是偶尔抽抽」或「人生这么累,抽一根是会死哦」。认知失调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生活在矛盾的价值观之中,这也很可能阻碍了我们在本来应该改变的时候不敢去改变,错过了咸鱼翻身的机会。 人如果一旦认定了某个信念,即使是错的,大脑也会孜孜不倦让你觉得你是对的。如果投入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结果证明是浪费时间,那么认知就是开始失调,我们便会想法设法地证明自己是正确的,以此来减轻失调的矛盾和压力。 这个时代,变化只会越来越快,我们得做好准备,让自己认识失调的事情会变的频繁,有些你认为不合理的事情会变多,所以,谦虚点,正面地去看待那些奇特的想法。...

April 1, 2025

Millionaire Teacher 读书笔记

简体中文译者可能暂时想不到更好的中文书名了吧…这个书名真的挺烂的。 授子以财,不如授子理财。别把财富直接给到下一代,而是要教会他们理财的概念先。 债券就是你向政府或公司发放的贷款。长期来看,债券的收益不不像股票那么高,但是比较稳定。最稳定的债券就是高度工业化国家发行的政府债券,而像可口可乐、沃尔玛等跨国公司的公司债券风险则会略微高一些。 可考虑建立一个合理的投资组合:股票市场指数基金 + 债券市场指数基金。随着年龄增长,增加债券市场指数基金的比例。 债券可以为你的投资组合保驾护航,在市场动荡的时候不至于让你跌到谷底——提供了降落伞的作用。 比如先锋旗下的全美债券指数 BND,这种债券指数可以引入投资组合。股票指数是用来驱动增长的,而债券指数用来稳定整体表现的。在那种长周期的股票熊市的时候,他的表现甚至可超过单纯的股票投资。但这只是基于历史的数据分析,如果你看的时间段不同,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这只是投资的一种思路而已,是否采用看个人。 指数基金和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简称 ETF)有点不同,他们像是出生在同一个王室中的同卵双胞胎。比如,先锋 500 指数基金 VFINX,是一只包含 500 只美国大盘股的指数基金,他仅对在先锋开设账户的美国人开放,买卖亦不收取佣金;ETF 则不同,他像股票一样在交易所交易。先锋标普 500 指数 ETF 例如 VOO,收益几乎和先锋 500 指数基金一样,因为两者都持有相同比例的相同股票,但年费率不同。 「全球化」你的投资账户,比如可以做本国股市指数基金 + 全球股市指数基金 + 债券市场指数基金。在每年的时候做一个比例再平衡。 关注「小的可以忽略」的收费,往往这些微不足道的费用,会在整个投资周期让你少收益几万元!例如我在交易所做出的每笔交易是否产生费用,产生多少费用,我好像都没个概念… 投资的最好时机就是现在,在股市呆的时间越长越好,毕竟你以后不会比现在更年轻了。 投资开始的早的人比那些投资晚但是投入资金多的人,收益率更高。 别掉进 GDP 增长的陷阱。在 2008 - 2016 期间,大国(新兴国家)的 GDP 增长显著,但是如果你买了这个期间的股票市场指数基金,你反而是亏的。发达国家为投资者创造的回报要好过新兴国家。 无论是投资杂志还是财经博主,为了卖更多份杂志或者赚取更多流量,往往会采取更耸动的标题,吸引更多的人。不然其实正确的投资理念也就三两句话——要买就买指数基金。听起来真的很无聊… 高回报率是危险的警报,特别像币圈一些新创公司 Fintech 的投资回报,往往只是一时。人总是很容易被一夜暴富的美梦冲昏头,但是在漫长的旅途中,成功没有捷径,复利需要时间,别走迷路了。 真正的有钱人或者生活有保障的人,是拥有足够的资金或退休金或资产,可以提供两倍于国内中等家庭所得的水准。

March 29, 2025

持续买进 Book notes

🎨 Impressions 书名 Just Keep Buying 俗又有力,已经很切入要害地阐明这本书想表达什么,所以读完没有什么太多惊喜,但仍不失为一本投资的入门好书。如果说 Morgan Housel 的 The Psychology of Money 更多的是探讨人性,那么 Nick Maggiulli 这本书更多的是则重在提供客观的数据分析,引导读者形成自己的投资策略。 对了,Nick Maggiulli 不推崇 FIRE,有点意思。 ✍️ Quotes & Excerpt 相较于历史证据的刻骨铭心,恐惧心理对人们行为的影响力更大。—— Jeremy Siegel 📒 Summary & Notes 一、别因为投资降低生活品质 储蓄 = 收入 - 支出 降低支出的确可以达到增加储蓄的目的从而有更多的钱用于投资,但有其内在的限制。如果收入相对很低,那裤子勒得再紧都是没意义的。 犹如肥胖减重,可以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来改善。这两个哪种效果显著?人的身体最终会适应体力活动的变化,并据以调节其能量消耗。所以运动虽然有很多好处,但是对于减重的效果似乎因为人体的进化或者调节而受限。长期性的改善饮食才更重要。 所以,网上常有人在计算每天省下一杯咖啡的钱用于投资,还用指数级别的数字去计算「可能」得到的收益,简直是扯蛋。 每天的咖啡能够增进工作专精度,本身这件事就很值得了,也带来了些许幸福感,哪怕是在上班路上的星爸爸买的。 控制支出固然重要,比如不必要的奢侈品,但没必要舍弃你的拿铁咖啡。 二、怎么花钱比较没有罪恶感 两倍法则 The 2x Rule 「每当我想花大笔钱在某项东西或某件事时,我必须也拿相同金额来投资。」 这是书中介绍的一种方法用于克服花钱的罪恶感。在消费的同时也等额投资了生财资产,如果不愿意投资等额资金,说明这个消费行为不是很明智,也许也就没有想消费了。 听起来很有趣,但我累死累活好不容易在海外开账户,出入金也没有很方便,不像天龙国人只是动动手机几分钟的事情;况且,本来投资就有自己的 DCA1 计划,如果因为一些消费频繁入金,则容易打乱投资计划或者变得复杂。 所以,消费的时候可以简单地扪心自问:购买这个东西是否有益于长期满足感? 罪恶感也容易随着收入增加,支出难以控制地增加的时候产生。支出一旦增加,收入降低的时候就很难降下来了…书中建议可以存下加薪额的 50%,其余的部分就去享受生活吧。 但这个战术比较适合打工人,不适合创业者。创业者的现金流往往起伏很大,用任何数字来界定如何消费感觉都是在骗自己。 所以,该花的要花,不该花的不要花。这句话真是又土又有道理。 三、年轻人还是认真工作吧 根据资料,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平均花了 32 年才积累起他们的财富。创业者创办企业的平均年龄是 40 岁,因为他们拥有两样年轻人缺乏的东西——经验和资金。那么这两样东西怎么来的呢?答案很简单——传统的职涯路线。 但是,不能只是做一个无脑的打工人。不论通过什么途径增加主动收入,比如出售你的时间,技能等等。这些都是「暂时」的性质。你的所得都应该尽可能用于投资于更多的生财资产,日后换取自由。 「把你所得的 20% 存起来」是很容易误导人的。因为人们的所得会历经时日而波动,不可能所有人都做得到相同的储蓄率。我们如果有能力存更多的钱,就应该存更多,没有就更少。不应该使用静态不变的法则,因为我们的财务总是在波动的。刚步入社会的新鲜人如果全部所赚的都只能维持生计,那还有什么屌好存的。简单的说:把你能存的都存起来。...

February 4, 2025

Wabisabi 侘寂 读书笔记

侘寂 Wabisabi 是在追求一种完美的不完美生活的生活态度。我坐在客厅随手往左边拍了一张照片,努力在想我和家人的生活在如此取景框里是否符合——实用,简单,美,有故事。 尽管在设计之初尽了最大的力气,但生活过一段时间后,生活的动线、储物、空间规划、灯具、电器…都不是「完美」的。 一切都是不恒常,不完美与不完整的。 不完美却不是一种妥协,不完美不是通往完美之路中间的某一点。不完美就是一种状态、一种定格,不完美也还不赖… 我们的不完美造就我们的独特,我们的独特造就我们每一个人的美。 侘寂是关于事物在它们最自然、最真实的状态。 侘寂是一种感觉。一种了悟、一种连结、想起生命本身的变幻无常与不完美本质。 侘寂代表了一种宝贵的智慧秘藏,重视平静、和谐、美和不完美。它鼓励你尽你所能,但不是为了追求不可及的完美目标而残害自己。侘寂允许你成为你自己。 完美是无法达到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向外扩展,跳脱我们的舒适圈,迎接更大的冒险。当向外扩展不成功时,并不是一种失败,因为我们也有所得。向前失败就是一种进步。 没有结束、完成或是完美。学习就是学习,没有终点。 Wabisabi 是独属于日本的一种美学,促成这个国家在最令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提供沉静、简单与美的时刻。 一个侘寂启发的世界观,能帮助我们在混乱的世界中带来平静。 据说韩日世界杯的时候,日本方很少拉高音量去沟通——这是平静地沟通的力量。技巧娴熟、温和的态度也可以造就强而有力的沟通。 没有人是完美的。当我们接受了彼此的不完美,我们的关系就会深化。 日韩食品的业务创立一年多,我犯了很多错误。完美的不完美之良性循环。 制定你自己的步调。一个侘寂启发的世界观允许我们用感觉的方式生活。不用太在意其他人的想法,又或者是我们应该根据其他人的想法来思考。我们应该更关注什么才是对自己最重要的。不断地问问题,前进,根据生命的起伏,有时候快,有时候慢。 世界上没有单一的完美生涯道路,只有一条我们边走边兴筑的道路。前几年兴起的数字游民绝对是有意义的,但不适合所有人,甚至不适合绝大多数人,远程工作也是。 你的心对美的反应,是侘寂的精髓。问自己,你可以用你的生涯创造什么样的美? 过度繁忙时,会感受不到侘寂,这个时候就需要调整,花时间寻找美。 采用 .lu 域名的网站当成个人网站并不完美,这并非我的真实姓氏,但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我的姓氏,我逐渐接受并喜欢上了这种不完美;我在注册 email 的时候,早前苦于 first.last 格式的地址被注册掉了,现在觉得 eddymlyu 的地址是属于我自己的独特,好像也蛮屌。

January 8, 2025

逆转发炎体质 Book notes

书中把众多体质化繁为简,分为「平,虚,湿,痰,瘀,结」六大类型。但体质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处于无时无刻在变动的状态。体质受遗传、社会环境、自然气候、劳逸情况、精神状态、药物和饮食等因素的影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到某个地方居住一段时间后,不同的气候环境和饮食习惯,都会呈现出不同的体质。这解释了我为什么在德国和日本喝冰啤酒无敌,但是回国后喝凉的就容易肠胃不舒服。 透过饮食调整,保持适当运动,保证规律作息和情绪管理等,都可以影响自身的阴阳平衡来改善部分的体质。 这本书让我改善了对「中医」的看法。「中医」主打一个说不清楚…之前总觉得和玄学沾边,但有时候中医能治疗你的疼痛让你又半信半疑。但人生美妙的地方就是有的时候说不清楚。德国的草粉药很盛行,在海德堡亦有药事博物馆,其中和中医有极其相似的地方。草药不是中国的唯一,原来古老的智慧都有相通之处。 虚性体质分为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四种。 比如阳虚,吃冰凉的食物后感到不适,大便软烂,四肢冰凉,且常见的疾病就是「慢性腹泻」,长期容易落塞,这正中 D先生的下怀。D先生原本肠胃虚弱,自 covid 后肠胃被进一步攻击。 体质的六大类型是渐进严重的,一虚再虚后面就恶化变成了「湿」了。 湿性体质又分为「湿寒」和「湿热」两种。例如容易腹泻就是属于偏寒性的慢性发炎,其根本原因是免疫系统低下所造成的。人在过度疲倦,压力太大或睡眠不足都容易出现这些慢性发炎的症状。 湿热体质特征:脸上容易出油、冒痘痘,时常口干涩; 湿寒体质特征:容易腹泻,身体沉重,四肢冰凉,气血不通。 D先生脸上容易冒痘痘,属于上焦燥热的症状,本身又湿寒,于是就成了「上热下寒」,寒热夹杂的体质。 于是,「湿寒」和「湿热」傻傻分不清楚,D先生觉得自己都有中招一点点,但总觉得湿寒多一些,不如就把奖杯颁给「湿寒体质」吧。 中医在治疗这些慢性发炎疾病上,是在根本上去调理免疫机能,而非像西医根据表征去(短期)治疗,这是二者最大的区别,也是这本书能洗我脑的原因。 有一种免疫疾病叫雷诺氏症 Raynaud’s disease,会影响小血管,通常包含手指和脚趾末端,引起局部的麻木。一开始会变白,发紫,后血液进入变回红。看到这里,D先生又怀疑自己得了这种病。中医治疗上偏向补气,用疏通气血的方法来改善。 痰湿体质是身体长期堆积湿气,气血不顺,身体没有代谢出去,造成痰湿,常见的症状有懒惰不想动、喉咙常有卡痰感、消化不良、大便黏黏的不成形、肠胃不舒服等。 这里的「痰」并不只是指咳嗽的痰,还包括血管里过多的脂肪还有水肿,都可以称为「痰」。 肥胖痰湿的体质,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机会明显大于非痰湿体质。这类族群大部分都是脂肪丰厚,体型肥胖的状态。 看到了这里,D先生感觉自己又朝「痰湿」进军了。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这里的「脾」通常泛指现代医学的「胰脏」,胰脏分泌的消化酵素,负责将食物转化为营养元素供给身体消化吸收;「后天」则是出生后摄入的养分。所以,脾(胰脏)在后天的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发挥重要的作用。「脾胃」涵盖了整个消化功能,和气血运转,水的代谢密切相关。痰湿严重时,就会影响脾胃功能。 预防三高可以借鉴「低GI饮食法」,摄取原型谷物、高蛋白、新鲜蔬菜和糖分不高的水果为主,尽量减少血糖的波动。 有些慢性病药物其实是多余的,像是降胆固醇,降血压,降尿酸等的药物,都是可以通过中药治疗而逐渐减少西药的用量。 D先生此时麒麟臂发作,点了一杯山楂冰美式后,想稍微思考下如何调整自己的饮食和心态。虽然抱有迁徙的幻想,但是 D先生还是多生活和工作在闷热和潮湿的城市。既然目前迁徙只是痴人说梦,况且身体开始报警,开始认清现实,活在当下,老老实实地调理身体。

November 4, 2024

做自己的生命设计师 Book notes

也许想翻开这本书的人,大概是因为人生有卡住的感觉。比如虽然赚了更多的钱,却不比从前快乐;比如以为出国工作很酷,其实内心饱受煎熬。 现实的生活总和想象里的大相径庭。 作者给了一个很有趣的四个角度—人生仪表盘。也许可以用来套套你目前的生活。也许填满了你就开心了。 健康最重要所以排在最基层,包括身,心,灵。「灵」难理解的话,可以问问自己「生命中是不是少了什么东西?」。3/5 爱,包含付出的爱和接受的爱。3.5/5 游戏是无关于收益的活动—纯玩,注意,工作就到工作,不是游戏。2/5 工作,4.5/5 设计人生或者设计生命是什么鬼?就像是法拉利流线型的车身,或者 Macbook Air 的工业设计,让人看了就觉得「嗯,就是他了」。好的设计让产品脱颖而出,人生也一样,可以通过好的设计让你活的更爽。试着用设计师的思维 Design thinking 去看待目前的工作和生活。 设计人生并不是要推翻现在的工作和生活,破釜沉舟或者创业或者干嘛。而是不改变重大结构的情况下,优化目前的人生,去做微调从而达到理想的样子。 比如经常出差的工作会缺失陪伴小孩的时间,那么在回家陪伴小孩的时候就会更加珍惜和她的点滴。 人生的设计需要很多 重拟 reframing 的过程。人生(永远)无法事先做完美的计划。人生不只有一个解决方案,没有标准反倒是一件好事。比如「你以后要做什么」,重拟后变成「你以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也许设计人生比「财务自由」更重要。因为如果财务自由了但还是不快乐有什么用?如果过上自己理想的生活,就算没有财务自由也很 ok。这样一想,财务自由虽然还是「非常重要」,但也没「那么重要」了,那只是一个里程碑罢了。 热情是良好的人生设计带来的结果,不是源头。 「热情」是试过之后才会出现的东西,追寻你的热情根本是一个很危险的想法。无法事先知道热情所在,因为没去尝试,就不会知道你是否真的喜欢。 ⠀ 重力问题 gravity problem 意指不是问题的问题—无法被解决的问题。就如同重力是无法解决的问题。典型的无效问题比如: 大学念什么专业,毕业后就得就业相关工作; 只要「成功」了,人生就快乐了; 现在才开始考虑理想生活已经太迟了。 从前身陷在很多重力问题里无法自拔,如果重拟问题,也许可以找到新的思路。 人生设计就是一个不断打造原型和实验的过程,一旦用了设计师的脑袋思考,就知道人生永远没有完工的一天。只有在死亡降临的那一刻,我们才会停止设计人生。 未来没有绝对,一旦开始设计一件事,这件事就有可能改变未来。 设计师的本质是行动家。设计人生重点在于不断折腾,不断尝试,探索自我,找到自己,成为下一个自己。 人生罗盘可以指引你设计生命的方向。打造人生罗盘需要两个东西,工作观和人生观。简单地说工作观和人生观要相契合,那份工作才会是让你比较开心的。 工作观即工作在你心目中的意义,你为什么要工作?什么工作才是好工作? 而人生观就是你对世界的看法,你认为这个世界是如何运行的?人生的价值来自何方?你的人生和家人,社会与地球上的人有什么关联? 对了,人生罗盘每个时期都会改变的,就像海贼王的指针一样,每到一个地方,就会指向新的航海方向。 ⠀ 书中建议用小几百字写下自己的观点,但我如果用分点的方式尝试写工作观的话就会像这样: 超过 50% 喜欢这份工作 最大化带来现金流 避免黑天鹅事件 成长的机会 成就感的满足 链接地球上的其他人,接触不同文化 拓展国际视野 对某个行业/产品专业 对周遭人有正向指引 至于人生观: 做有意义的事情 40 岁前还算年轻人,还可以冲 尽管冲会有一定的牺牲 通过阅读/写作,分享一些资讯给这个世界 体验不同的人生,不想在一个地方呆太久 一个更自由更多选择的 identity 培养下一代有清醒的认识,而不是一个泥人 Provide 家庭 长期主义,追求财务和身心的复利 我掰不下去了,以后再想想… 怎么样去知道自己理想的工作和生活上啥样子?记录好时光日志是一个练习的方法。通过联想「人事时地物」等因素,每周至少两次记录下好时光和聚焦。以此发现做哪些事情自己能达到心流的状态,以及精力充沛的时刻。也许你的工作观和人生观也更容易具像化。 也可以回顾以前自己的高光时刻 Peak experience,不管是家庭,个人或工作方面,都能帮助人生罗盘指针有一个更加清晰的方向。...

October 16, 2024

Same as Ever Book notes

🎨 Impressions 这是一本讨论在变化万千的世界中永恒不变的人性法则与致富心态的书。Morgan Housel 已经晋升为我的新偶像,他的笔墨把金钱讲的没那么晦涩,也恰到好处地把人性融合进投资类的主题。虽然书里看很多案例有点烦,但是阐述的道理都打中你人生当中的某一个卡点,非常受用。 在动荡的时代,这是一本能教我们保持清晰思维和内心平静的指南。与其预测变化的未来,倒不如遵从恒久不变的人性规律,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人生少走一些弯路。比起上一本 The Psychology of Money,书中有很多让你活的更从容,更自在,更懂得重视那些长久不变的智慧。 我很喜欢书面那个 ♾️ 的logo,让人心里很平静。 ✍️ Quotes & Excerpt If you can get your work life to where you enjoy half of it, that is amazing. Very few people ever achieve that. — Jeff Bezos I think everybody should get rich and famous and do everything they ever dreamed of so they can see that it is not the answer. — Jim Carrey...

September 23, 2024

别对每件事都有反应 Book notes

淡泊一点也无妨。 为什么要看这本书?纯粹书名吸引我,发现还有其他的禅联系,稍微引发下思考。《别对每件事都有反应》,单单这个书名就对我很有意义,因为我总是在快速执行别人给的「任务」,总有一天会累死,我何必。 我们一天的脑力有限,把「反应」保留给少数重要的事情,反应得更好,更深,更真诚。当我们面对永无止尽的讯息和要求时,要学会选择性的反应。千万别成为「有求必应」的人,办不到的事情就是办不到! 夫妻之间,无法理解的东西就选择放下,不必要什么事情都得有共鸣。男人女人本来就是不同的生物,走到一起是一种缘分,如果另一半不喜欢独立,不喜欢自由,那便随她/他去吧。只要在生活中找到能有共享的事情,一起过生活,就已经足够。 对待小孩,不要过度插手,只要不涉及黑天鹅或者危险的事情,要放手让小孩去做她自己的事情。 经常为自己安排「凝视自己」的独处时光。比如在异国他乡工作的日子,多了一点独处的时光,别浪费在刷手机上,而是应该利用更多时间思考。比如做内容创作,比如和大自然的接触,比如 hiking,都是和自己独处的一种方式。 无法考上的学校,无法应聘上的工作,无法如期的会议,无法和对象的约会…有的时候要随缘,事情做不到,只是缘份不够而已,那便算了。 谦虚再谦虚,我还是不够谦虚,人总是要 show off,要炫耀。比如申请了优才,巴不得和别人讲,有什么好讲的?我有病。 学会快速「称赞」,比如另一半今天的穿搭很有小巧思;也可以快速称赞陌生人,润滑人际关系。这个世界就会开心一点。 平均值的生活方式,并不存在。媒体每天都在发什么购房的平均年龄,中国各城市的收入平均水平等等,其实都是他妈的空虚。就算数据是真的,也别自己对号入座,没有任何意义。我的人生,我自己活,跟其他人有什么关系? 每个人都不同,别去比较,真要比较,那就觉得别人的特点很厉害,就够了。要比永远比不完。要比就跟昨天的自己比,和去年的自己比,觉得以前的自己很愚蠢就对了。 「意想不到」,让人生更有趣。事实是,人生是你要料想也料想不了,所以别去做无意义的规划。人生充满了变数。注重当下,先过好眼前就好了。 不懂的,想不明白的,就别想了! 偶尔要关上资讯的入口,心灵才能获得平静,尤其是在当今信息爆炸和让人焦虑的时代。比如把手机调成飞行模式。 永远精简工作和作业流程。疫情的原因,让我们知道有一些工作是毫无意义的。只做有意义的工作就行了。 学会降速,即时沟通软件是一个毒瘤,有的东西不回复,或者延迟回复吧,就丢在那边吧,管他的,其实都没那么重要。 别人的话,永远只是别人的话。要贯彻自己的做事方式,别让别人牵着鼻子走,别人可以给意见,但只是意见。 「此时、此地、自己」,这句禅语的意思就是——现在,在这个地方,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前一刻的自己已经结束,下一刻的自己不能保证能够活着。我们的生命,实际上只能存在于「现在」。 执着过去的人,会失去未来。之前的成功工作经验,有可能成为你的绊脚石,所以适时归零吧。 不擅长的事,就交给擅长的人去做。 晚上不做决策,晚上头脑累,无法思考。早上的时间头脑比较清醒。 「诸行无常」,人生并没有「幸」和「不幸」。这只是生活本来的样子。 自己的选择,全部都正确!剩下的只等花开。正确的选择不只有一个。以前念书最讨厌多选题,因为很难,总是没办法多选到全部正确的答案,比较喜欢单选题。但是人生却是一个他妈的多选题,人生并不容易。但真的也没那么难。 忙碌时,更要喘口气。所以每年要出国旅行,获得新的体验和补充能量场。所以办公环境有时候换一换,对着阳台,冲个咖啡,发发呆,也是一种喘口气的方式。 「正常」的人或者想法,其实也没有一定很「正常」,何必自己给自己设限,让自己好像融入主流,让自己很正常。10 个人就有 10 个想法,没有哪 2 个是一模一样的。 「正论」无法说服别人,在一些社交场合,说出大道理和最真最实用的东西,反而不一定有好的效果,甚至遭人不快,也有可能让别人觉得你是怪胎。所以圆滑一点,见招拆招,笑一笑,也就那样。 人本来无一物。钱这个东西,赚越多越想要更多,差不多就好了。但多少是「差不多」?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说不清楚。可以考虑为后代赚钱是一个不错的角度。 承认不知道是一种自信的展现。首先要清楚知道「我真正在乎的是什么事情」,然后就可以建立用于说出「不知道」的心态。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我就是不知道,你能把我吃了? 别老是看别人脸色,这种举动的背后是卑微。如果我们面对 10 个人,就要准备 10 种不同的面具,到最后哪一个才是自己真正的模样?让自己过的更好的方法,就是尽可能真诚,be real。但是在老板面前可能还是要看看脸色吧,不然会饿死。

September 11, 2024

如何在 70 岁的时候还能去欧洲旅行?

医学3.0 这本书的理念是「要在鸡蛋掉落在地上之前阻止扔鸡蛋的人」。医学2.0 则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常常等到病入膏肓,却发现为时已晚。作者 Attia 把长寿分成两个组成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你能活多久,即你的实际寿命;第二个部分才是重点——高质量的晚年健康生活,即「健康寿命」。Attia 对现代医疗面对慢性病的态度提出异议——亡羊补牢的方式不仅代价昂贵,效果也很差。 死亡「四骑士」——癌症,心血管疾病(心脏病),脑神经退化(阿兹海尔默),第二型糖尿病,这些现代社会的文明病,他们是一伙的。大部分的主流生活方式很难完全甩掉他们,「干预」越早越好。这场战役其实在 30+ 岁的时候就已经悄然开始。我们的脑细胞,负责燃烧热量的线粒体,到上刀山下火海时需要的肌肉细胞和骨骼等等,都会随着年龄增长慢慢衰退。而时间,是打赢这场战役的最关键资源。 据不完全统计显示,目前中国居民的平均寿命是 77 岁,预计到 2035 年平均寿命将达到 81 岁。但是心血管疾病和阿尔茨海默症等「老年病」患者人数呈现上升趋势,并且年龄层在不断下降。在生命最后的 10 年甚至更长,有的患者过着连生活都无法自理的生活。那活着干屁? 医学3.0 并非真的和技术相关,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进化,一种对医学方式的态度改变。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基因都不同,对应的疗法可能不同,但一定都是注重延长健康生命。 胆固醇 我们需要重新看待胆固醇本人,他并不总是坏的。祖传的健康知识已经不再受用,他们认为鸡蛋特别是蛋黄不能多吃,怕胆固醇过高。其实饮食中摄入的胆固醇其实和血液的胆固醇没什么屌关系,大部分吃进去的会被人体排出,血液的胆固醇大部分是人体本身细胞形成的。胆固醇其实是消防队,不是纵火者,他可以帮助修补人体的血管发炎,而造成血管发炎的其实血糖过高,可以简单地认为是吃了太多的甜食或精致淀粉。 以前有过用兔子做胆固醇相关的实验。但是兔子有一个独特的能力——可以从食物吸收胆固醇去血液,从而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导致以前那个错误的推论。 胆固醇属于脂质家族即脂肪。胆固醇不溶于水,要在我们血液流动就需要有一个载体,这个载体就叫脂蛋白 Lipoprotein,HDL 和 LDL 的最后一个「L」就是这个单词。这个脂蛋白部分是脂质(内部),部分是蛋白质(外部)。之所以分为高密度脂蛋白 HDL 和低密度脂蛋白 LDL,就是蛋白质和脂质比例不同而已。LDL 携带更多的脂质,密度更小,HDL 反之。 这些颗粒和其他脂蛋白经常要互换货物,于是就有了常说的「好胆固醇」和「坏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颗粒 apoA 的颗粒可以轻松从 2 个方向推过内皮屏障,而低密度脂蛋白颗粒包裹在一种叫「载脂蛋白B」apoB 的分子中,他就不能通过内皮屏障,就塞住了!这就是为什么说 HDL 好,而 LDL 不好的原因了。问题不是在胆固醇,而是携带它的颗粒。所以不必太在意 HDL,但是要控制 LDL 颗粒 apoB 的浓度。Attia 就指出体检报告单他看的从来就不是 DHL 或 LDL 的数值,而是追踪他的 apoB 的指标。 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 我在2023年9月体检查出动脉粥样硬化指标超出,附带的报告不出意外的写了一些多吃蔬果,少吃油腻,多运动的没用屁话。起初没太在意,但在过去 1 年有过几次连干 2 场洋酒的经历,隔天伴随着头晕和噁心,量了血压——低压超过 100,才给我敲响警钟。虽然坊间都说高血压会遗传,只不过对于我这样的年纪,是不是来的太快了些? 动脉粥状硬化和高血压息息相关。高血压对血管的伤害是物理性的,如果血压高,那么血管在每一分钟就会被攻击七八十次,如此的持续撞击会损伤血管。而血管受伤恢复之后,内膜就会增厚,再加上脂肪的堆积,就让血管壁慢慢变厚,这就是动脉粥状硬化(如发生在心脏就是心肌梗塞,发生在大脑就是中风)。高血压对内皮细胞的机械伤害,反过来又会导致更多的低密度脂蛋白颗粒的滞留,接着又对内皮细胞造成更大的损伤。 每一种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蛋白,不仅仅是低密度脂蛋白,还有其他几种,都携带一种 apoB 的蛋白质特征。这些脂蛋白大部分都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存在(我的 TG 数值也超出)。apoB 颗粒被卡在内皮下空间并被氧化了,使其具有一定的毒性,引发了整个动脉粥样硬化连锁反应。...

July 6, 2024